最近,汽車圈的一個動作引發熱議:廣汽、一汽、比亞迪等多家頭部車企集體承諾,對供應商的賬期不超過 60 天。這波反 "內卷" 操作,本質上是行業在拒絕無序競爭、共建健康生態 —— 而這,恰恰戳中了另一個行業的痛處:石材。
同樣是面對市場壓力,石材行業卻長期困在 "低價競爭" 的泥沼里:你降 3 塊,我降 5 塊,利潤薄到每平米只賺 2-3 元,可銷量不僅沒漲,庫存反而越堆越高。廣西岑溪市數百石材廠積壓的庫存,像一塊塊巨石壓得企業喘不過氣;曾賣 300 元 / 平米的 "銀白龍" 大理石,硬生生被卷到 40 元 / 平,最后連設計師都避之不及……
降價換不來銷量,反而把整個行業拖入惡性循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降價換不來銷量?石材行業正陷 "越降越難" 怪圈
石材行業的日子,這幾年越來越難。
作為石材消費的兩大主力,房地產和基建都在 "踩剎車":2025 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滑、新樓盤銳減,建筑裝飾用石材量跟著收縮;基建項目減少,又進一步壓縮了工程需求。需求端一冷,行業內部的競爭瞬間變成 "生死戰"—— 而最直接的武器,就是降價。
可現實是,降價沒換來銷量。
廣西岑溪,這個 "中國花崗巖之都" 的支柱產業正經歷寒冬:數百家石材廠堆滿庫存,哪怕降價拋售,倉庫依舊滿得冒尖,不少企業被逼到停產邊緣。更典型的是 "銀白龍" 大理石:曾經 300 元 / 平米的 "國產極品",2013 年因 60 萬平米的過剩供給,在惡性競爭中價格斷崖式下跌到 40 元 / 平。結果呢?消費者質疑質量,設計師不敢用,銷量一落千丈,整個品種的市場聲譽被徹底砸了。
這就是石材行業的怪圈:越降價,利潤越薄;利潤越薄,越難保證質量;質量沒保障,消費者越不敢買;銷量上不去,又只能繼續降價……
二、亂象背后:需求萎縮、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的三重絞殺
石材行業的低價困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發。
第一重絞殺:需求降了,但產能還在 "狂奔"
過去幾十年,石材行業利潤可觀,大量企業盲目涌入。沒做過市場調研,沒算過需求賬,先把生產線拉起來再說 —— 結果是產能快速擴張,遠超市場實際需要。更麻煩的是,部分企業為了 "鎖資源",和國外礦山簽了長年供應協議,不管市場要不要,荒料石照樣按定量甚至增量進口。供遠大于求,庫存自然堆成山,企業為了回款,只能低價拋貨,價格戰就此打響。
第二重絞殺:產品 "長得都一樣",只能拼價格
走進石材市場,你會發現很多產品幾乎沒差別:同樣的板材、相似的工藝,連顏色紋理都大同小異。中小企業扎堆低端市場,既沒技術研發能力,也沒品牌意識,唯一的競爭手段就是 "比誰更便宜"。常規板材利潤降到 2-3 元 / 平米,企業連維持基本運營都難,只能偷偷用差料以次充好 —— 消費者買一次虧一次,對石材產品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
第三重絞殺:行業缺規范,"劣幣" 正在驅逐 "良幣"
石材產業鏈長,從礦山開采到加工銷售,環節多但規范少。行業協會的約束力有限,對惡意低價、以次充好的企業缺乏有效懲處。結果就是,踏踏實實做質量的企業,成本比不過偷工減料的;想靠創新突圍的企業,剛研發出新品就被仿冒,價格還被壓得更低。久而久之,沒人愿意做長期投入,整個行業陷入 "誰守規矩誰吃虧" 的怪圈。
三、破局之路:從 "價格戰" 到 "價值戰" 的轉身
汽車行業能靠集體承諾打破 "內卷",石材行業其實也能找到破局的鑰匙。關鍵是要跳出 "低價換銷量" 的思維,轉向 "價值換市場"。
對企業來說:把 "同質化" 變成 "差異化",把 "賣產品" 變成 "賣價值"
南安的石材企業已經做出了示范:有的用數控水刀切割、3D 浮雕雕刻技術,把普通石材做成藝術裝飾品;有的聚焦高端市場,專攻博物館、星級酒店的定制需求,靠工藝和設計溢價。祥泰石業只做高利潤的高端產品線,漢榮石業直接布局海外礦山,從源頭把控資源,提供 "一站式高端石材服務"—— 這些企業不再拼價格,而是靠 "人無我有" 的特色贏得市場。
對行業來說:協會要 "長牙",企業要 "抱團"
南安市石材協會的做法值得借鑒:制定團體標準,規范多線切割機的生產要求,倒逼企業提升質量;組織企業參加國際展會,抱團開拓海外市場。行業協會不能只搞 "茶話會",更要制定規則、監督執行 —— 對惡意低價、以次充好的企業,該曝光的曝光,該處罰的處罰,讓守規矩的企業有底氣,讓攪局者無市場。
對整個行業生態來說:要學汽車業的 "協同思維"
汽車企業能聯手規范賬期,石材行業為什么不能聯手控產能、穩價格?比如針對過剩的荒料庫存,行業可以集體協商減少進口量;針對同質化產品,推動企業分工協作,有的專攻工程料,有的做家裝定制,有的搞文創衍生品。只有從 "各自為戰" 變成 "協同發展",才能跳出 "降價 - 虧損 - 更降價" 的死循環。
最后:你覺得,石材行業的破局關鍵在哪?
當降價再也換不來銷量,當庫存壓得企業喘不過氣,石材行業的 "低價內卷" 已經走到了盡頭。汽車業的反 "內卷" 信號,與其說是啟示,不如說是提醒:真正的競爭,從來不是比誰更能 "賠本賺吆喝",而是比誰能給市場創造更多價值。
你接觸過石材行業嗎?你覺得這個行業要走出困局,最該先解決什么問題?是企業的創新能力,還是行業的規范力度?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我們一起聊聊石材行業的 "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