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石材統一編號》(GB/T 17670—2025)是我國石材行業重要的基礎性國家標準,將于 2025 年 11 月 1 日正式實施,替代 2008 年版標準。該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旨在通過科學編碼體系規范天然石材的命名與標識,提升行業標準化水平。以下是核心內容解析:
一、標準框架與適用范圍
覆蓋范圍
適用于建筑裝飾用的花崗石(G)、大理石(M)、石灰石(L)、砂巖(Q)、板石(S)及其他石材(A)的命名與編號。
新增分類:首次設立 “其他石材” 類別(代碼 A),涵蓋不符合傳統五大類的特殊石材,如人造復合石材、新型裝飾石材等。
編號規則
采用 “種類代碼 + 產地代碼 + 順序代碼” 的三級編碼體系:
種類代碼:G(花崗石)、M(大理石)、L(石灰石)、Q(砂巖)、S(板石)、A(其他石材)。
產地代碼:以省級行政區代碼前兩位表示(如北京 11、河北 13、福建 35)。
順序代碼:由兩位數字或字母組成,代表同一產地內的石材品種序號。
示例:G1354 表示河北省第 54 號花崗石品種 “小三花”。
二、核心修訂內容
石材數據庫大幅擴充
國內品種:從 2008 版的 684 種增至 939 種,新增麻城芝麻白、北京櫻花等 255 個具有市場價值的新品種。
進口品種:從 223 種增至 468 種,新增林肯白(美國)、萬象灰(意大利)等 245 個國際流行品種,編號直接采用 EN 12440:2017 國際命名規范,解決 “一石多名” 問題。
總數突破:國內外石材品種總數達 1407 種,覆蓋市場主流產品。
分類體系優化
科學分類依據:從傳統按用途分類改為基于巖石礦物成分和物理性能(如硬度、密度、放射性)分類,增強技術規范性。
品種準入機制:新增石材需通過物理性能、化學成分檢測,并建立包含礦山開采狀況的完整檔案,倒逼企業提升品質。
與國際標準接軌
命名規范統一:進口石材名稱直接采用 EN 12440:2017 標準,出口石材編號可同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降低貿易摩擦風險。
技術指標銜接:引用 GB/T 13890《天然石材分類與術語》作為規范性文件,形成完整標準體系。
三、實施影響與行業價值
規范市場秩序
杜絕混淆:通過唯一編號消除 “吉林白麻” 等熱門品種因產地不同導致的名稱混亂,例如全國 51 個產區的 “芝麻白” 將通過編號明確區分。
防偽溯源:編號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實現從礦山到終端的全鏈條溯源,助力打擊假冒偽劣。
提升國際競爭力
出口便利化:編號與國際標準兼容,中國石材在海外市場的識別度顯著提升,預計出口溝通成本降低 20% 以上。
品牌價值凸顯:優質石材(如吉林白麻)可通過編號快速建立市場認知,推動國產石材高端化。
推動綠色轉型
環保要求嵌入:編號系統強制標注可持續開采指標(如礦山復綠率、能耗數據),推動行業綠色礦山建設。
循環經濟促進:礦渣、石粉等副產品的再利用情況納入編號檔案,鼓勵企業發展 “無廢生產” 模式。
數字化賦能產業
智慧管理基礎:編號與 BIM、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接,實現設計選材、生產調度、庫存管理的數字化協同。
效率提升:工程采購中可通過編號快速查詢石材特性,設計周期縮短 30% 以上。
四、典型應用場景
工程采購
太原武宿機場 T3 航站樓項目中,吉林白麻通過編號 G22XX(假設)明確品種與產地,避免因名稱模糊導致的采購風險。
國際貿易
意大利進口的 “萬象灰” 大理石編號為 M39XX,與中國企業出口的 “麻城杜鵑紅”(G42XX)形成標準化對接,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質量追溯
某批次石材出現色差問題時,可通過編號快速定位礦山、加工企業及運輸環節,精準追責并改進工藝。
五、企業應對建議
更新產品標識
2025 年 11 月前完成庫存石材的編號轉換,在包裝、質檢報告、電商平臺同步標注新編號。
參與標準培訓
組織技術人員學習新標準的分類規則、檢測要求,確保新品研發符合準入條件。
布局數字化管理
接入行業級石材數據庫(如139石材網),實現編號與供應鏈系統的無縫對接。
強化品牌建設
通過編號提升產品辨識度,結合綠色認證(如國家級綠色工廠)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六、未來趨勢展望
編號應用擴展
未來可能將放射性等級、碳足跡數據納入編號體系,進一步細化石材屬性。
跨境標準互認
中國編號體系有望與歐盟、美國等主流標準互認,推動石材國際貿易規則重構。
智能檢測普及
AI 視覺檢測系統結合編號數據庫,實現石材瑕疵自動識別與分級,提升加工精度至 0.1 毫米級。
《天然石材統一編號》(GB/T 17670—2025)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石材行業從 “規模擴張” 向 “質量驅動” 的轉型。企業需以標準為契機,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品牌價值,在全球石材產業鏈中占據更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