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礦山“綁架”的石企/
在2008年之前,國內的石材行業可以說是“暴利”時代,當時行業的毛利率能夠超過50%,而水頭石材產品也被國外客商熟知。不過,由于進入門檻低,導致大量小企業涌入。此外,一些上規模的企業開始向上游資源延伸,以控制資源來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介紹,南安石材的原材料大量依賴進口,在過去市場行情好時,南安企業紛紛搶占國外優質石礦。在掌控上游礦產資源的戰略部署下,很多企業都跟國外礦山簽訂了長年的協議,不論生產和銷售情況怎么樣,每年甚至每個月進口的荒料石都是基本定量的,有的還是逐年遞增的。
然而,隨著國際需求的下降,這種模式就出現了問題。大量荒料照樣進口,而需求訂單不足,變成了庫存積壓,石企成了“被綁架”的狀態。不過,在劉良看來,好的礦山依然還是稀缺。
根據陳耀東的調查,水頭石材高端市場,也就是售價在500元/平方米以上的被控制在不到12家的企業手中。而在石材行業的陣痛期,最艱難的還是小型的石材生成加工企業。
福建本身是石材資源較為豐富的一個省份,在石材行業粗放式發展的初期,石材企業到處挖礦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泉州市廢棄石窟遠超600個,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晉江、石獅、惠安、南安等地。
按照泉州市政府的要求,在2015年前將全部關閉所有飾面石材礦山,實現整體退出。目前,除惠安、泉港、南安有少量采礦許可證未到期的礦山外,其他縣(市、區)的飾面石材開采全行業退出。根據泉州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2年,晉江市整體退出石材開采業;2013年,德化縣、泉州臺商投資區整體退出石材開采業;2015年,泉港區、南安市、惠安縣將整體退出石材開采業。
劉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石材行業的發展已經逐漸呈現出“近化原則”。運輸成本給石材企業造成較大的壓力,一些石材企業就選擇在礦山所在地設立加工工廠,然后就近出口、發貨。
在資金壓力下,一些有實力的石材企業也開始涉獵房地產,如英良等。“房地產只是少部分涉及,主要目的是能夠較快回籠資金。”劉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