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講思想?我覺得任何的建筑實踐都源于一定的社會思想,有什么樣的社會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建筑實踐,就會有什么樣的建筑形式和風格,所以建筑思想我覺得是需要我們理清的,需要我們去分析的,更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建筑思想。
第一個,從中國的情況看。有什么樣的建筑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建筑實踐,從中國的情況來說,我把它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這三個大的歷史階段,我覺得有不同的社會思想,或者說主流的社會思想,那么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不同的主流的社會思想,確實是在指導著我們的不同時期的社會實踐。而且在建筑風格也各有表現。
第一個階段(五十和六十年代的二十年),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確實經歷了長期的這種外族侵略,國家民不聊生、國家經濟很脆弱、百廢待興,這樣的社會背景當然會反映在建筑上,但更主要的是新中國建立以后,新中國的政治理念和政權性質確實是發生了根本變化。新中國是一個人民的國家,人民的政權。文藝為人民,為人民大眾,這不是一句口號,這確實是一種社會實踐、它是一種全民的行動。自力更生、建設新中國成為這個階段一切工作包括建筑實踐的指導思想。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背景和思想的指導下,中國開始建設了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院、民族文化宮、農業展覽館等十大建筑,改造天安門廣場、建設北京西部的行政辦公樓等這樣一批新中國的建筑。那么這些建筑從建造目的、建筑形體,到建筑裝飾、建筑風格,應該說都體現了新政權和新國家的性質,體現了國家的基本政治思想。我覺得這些建筑確實是表現了毛主席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所講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這種豪邁的政治氣質和民族精神。講自力更生,當然是講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建筑形式。雖然解放初期,“蘇聯風格”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流。那個階段農展館、北京站、民族文化宮等北京地區的代表性建筑,應該說還是比較多地延續和表現著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
第二個階段(七十和八十年代的二十年),新中國的建設并不那么順利和平靜。蔣介石反攻大陸和顛覆活動不斷,朝鮮戰爭和帝國主義的封鎖、蘇聯撕毀協議發動邊境戰爭,幾千年封建社會各種思想的阻礙,黨內和社會上各種懷疑甚至反對的聲音,要想建設一個全新的新中國,建設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新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理念,確實是很不容易。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毛主席在上一個階段的中后期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我理解其中一個重要的初衷就是鞏固新政權、維護新的政治理念和新的政治制度。所以這個時候,以階級斗爭為綱,反對封資修,深挖洞、廣積糧等等。包括先生產、后生活,這樣的社會思想確實是當時的主流。所以這就成為第二階段整個國家的政治理念和社會實踐,當然這樣的社會思想背景,也左右著中國建筑創作和建筑實踐。
這個階段,沿海地區邊疆地區很少建設,內地的工業項目相對較多,但城市里的公共建筑仍然不多。北京的城墻拆掉了、絕大多數的門樓、牌樓也都拆掉了。經濟、適用、美觀是這個時期建筑創作的基本方針。北京國家圖書館、北京西單百貨商場、北京飯店、首都國際機場陸續建設起來,也可稱得上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建筑。雖然受到西方的封鎖,但是新中國經過30多年的建設,尤其是加強了基礎工業建設,有了新的技術和新的材料,獨立自主地發展和建設了一批像國家圖書館、北京飯店那樣有現代感的建筑,總體上這個時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風格還是中國的。
第三個階段(九十年代和新世紀初),雖然1978年是計算改革開放的起始時間,但國門真的打開,新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還是從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開始的。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并發表講話,1993年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是在九十年代以后,開始實行市場經濟。
這個時候毛主席不在了。中國社會的中心思想已經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發展是硬道理。這個時期,中國充滿了對世界的向往,對發展的憧憬,對富裕的渴望。中國經濟進入快車道,市場經濟機制不僅在資源配置上起到基礎性作用,而且社會各個方面,可以說市場機制都在起到重要作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發展是硬道理,不僅是中國社會實踐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建筑創作的指導思想。北京的央視大樓、國家大劇院,上海的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等,都是這個時期改革開放的代表建筑。很多舊城區、很多傳統建筑被拆掉,新的住宅和新的公共建筑取而代之,當然它體現了發展是硬道理。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離不開奧運場館和世博場館的建設。這也應當是這個時期最典型的建筑實例。中國涌現出一批批設計品質精良的建筑精品,但也產生了不少遺憾建筑。
這個階段,外國的資本、外國的技術、外國的管理、外國的建筑設計思想都涌入中國,紛至沓來,爭先恐后。這個時期傳統的、現代的、作舊的、折中的、奇異的、中國的、歐洲的、世界的,在中國城鄉出現了所謂的“多元”和“現代”的建筑形式和風格。西方現代建筑思想影響下,所謂表現主義、解構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建筑,確實受到部分中國建筑師的追捧。從中國的情況看,社會思想一定對我們的建筑實踐有著直接和根本的作用。
從國外的情況看,應該說可以進一步來說明這個問題。看西方的社會思想,應該說也是直接左右著西方建筑實踐活動,這里邊我想說的是什么呢?從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后,確實是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變化呢?就是西方的國家競爭,西方的銅臭無處不在,這個時候西方的社會關系變成了人與機器的關系,更主要的是變成了人與資本的關系。工業革命以后出現了各種機器,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而征服了機器力量的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所以這個時候社會矛盾、資源的矛盾、國際的矛盾日益緊張。科技進步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對文化,對社會都產生了動搖和迷茫;理論和文化的多元化固然豐富了世界生活,但是又產生了彷徨,產生了疑慮,不知何去何從。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西方幾個主要的思想出現了。達爾文提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進化的理論假設,在科學進步史上有它正面的經濟意義,但是達爾文進化論卻給人類傳統帶來了蔑視和否定。為什么?因為你不要在意今年怎么樣,人類是在不斷進化中的。一百年以后,你現在在意的完全就是不值一提,所以進化論實際上是對人類社會和人類傳統的否定。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了對時間和空間的全新認識,人類認識世界思維方式確實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但是“相對論”告訴人類,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真理,沒有絕對的事情。所以,“相對論”實際上也給社會帶來了疑慮。
再以后,解構主義哲學出現了,這更可怕,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我們的語言結構,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是過時的、老套的,什么主語、賓語、謂語,他說你干什么要思考這些,他分析了很多著作、小說,最后得出這些東西都是一個模式,就是主、謂、賓。我們人類為什么要遵循這種形式呢?西方的這種思潮風起云涌,反映了在新技術條件下,人對自然、對歷史、對社會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反映了社會關系中充斥著消極、頹廢、緊張、激進和反叛。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思想中,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實踐,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西方建筑變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湛完美的經典建筑風格已是昨日黃花,各種所謂新的手法、新的形式,與社會的變化相呼應,其中既有美麗的鮮花,也有腐臭的毒果。確實出現了一批形式與功能統一的優秀現代建筑,但是也出現了一批反傳統、反文化、反理性、反秩序的不倫不類、奇形怪狀的建筑,盛行歐洲,蔓延世界。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方建筑美學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征:其一,建筑創作追求復雜、無序,概念藝術、偶發藝術、最低限度藝術,表現主義、解構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建筑占據了突出位置。其二,建筑不再是建筑之外的某種精神的像征。這個時候,建筑只表達建筑自身的理性和意義。建筑只是建筑自身的意識、訴求和語言。其三,美學不再是指導藝術實踐的理論。美學變成了教人把不是藝術的藝術當成藝術的理論和審美判斷。
一個空鏡框掛在墻上,什么也沒有,告訴你這是很美的;一個馬桶放在一個臺子上面,告訴你這個一定很美。所以美學也不再是指導藝術實踐的理論,而是告訴你一個不美的東西怎么能變成美的。這些思想在還沒有來得及分析和梳理的情況下,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堂而皇之地進入中國,在中國打造和推行西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創作,而且在不少的城市形成了盲目效仿和照搬照抄的情景。
我自己也在思索,我們在分析西方社會思想、社會實踐的影響后,需要明確什么東西?我覺得有三點需要明確:
第一,西方現代建筑思想中的反理性、反文化部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特定的土壤中形成和生長的,和中國的國情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當年拿共產國際的思想來指導中國的土地革命差不多。正像宋春華部長(前住建部副部長)批評的那樣,中國建筑不應當亂跟風。第二,西方現代建筑思想中,雖然有適應工業化、采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等積極的因素,但是仍需要分析和批判的態度。因為畢竟新技術和新材料,你也得看它是不是符合節能減排,如果是高能耗的、是破壞生態的、是影響環境的,是不以人為本的,你依然是需要選擇的,有些內容是不可以仿效的。第三,學習和借鑒西方現代建筑思想,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柯布西耶和包豪斯等所創立的形式內容統一和人本精神為上的現代建筑思想上來,要落在提高中國文化自覺和自信這個落腳點上。中國不能放棄自力更生的偉大精神,這是中國能夠在今天這個紛紜復雜的世界上生存發展的唯一之道。在可以預見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建筑師應該利用歷史機遇賦予我們的巨大而廣闊的舞臺,不斷發展、完善中國自己的建筑文化,探尋符合當代實際和歷史趨勢的中國建筑的道路,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建筑文化強國的道路。
上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緊張、環境惡化、文明沖突、文化缺失、人性異化所釀成的苦果日漸顯現,不斷引發西方建筑師的反思,西方現代建筑思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概括講就是回歸到理性和傳統的道路,西方建筑思想更加強調人本精神,更加強調保護自然和尊重文化。而這一趨勢的發展和建筑理念的實踐,需要中國建筑師結合中國國情認真關注和研究。那么在西方建筑思想面前,中國建筑不能夠簡單模仿,更不能亦步亦趨,隨波逐流。這是我說的第二個方面: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