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區內混合花崗巖資源的主要特征
1.品種很有特色
目前已開發的品種主要有“齊魯紅”、“琥珀花”等。
“齊魯紅”花崗石已于1998年被評為“中國名特石材”品種,稱和上久負盛名。礦體巖性為混合花崗巖、部分為混合鉀長花崗巖,其特色主要體現在:石材磨光面呈淺咖啡色、醬紫、色,用于裝飾,讓人感到高貴、莊重、古樸。正宗的“齊魯紅”產于沂源賈莊燕子窩,礦物顆粒細、花紋均勻,能給人以整齊劃一,勻稱的美感,、屬十分難得珍品,它既可用于板材加工,又可用于墓石加工,礦山荒料供不應求。
“琥珀花”礦體巖性為混合花崗巖,部分為混合二長花崗巖。石材磨光央呈紅灰色,略帶黃紅淺灰色,淺灰是本品顏色的主基調,能增強柔和與寧靜的環境氛圍,尤其是具有變晶結構、交待特征的灰色,易于產生云霧狀、模糊感受,在這樣淺灰色的背景上還點綴著黃紅色鉀長石,它也是交代形成,邊界模糊,極似時隱時現琥珀色團簇狀花朵,故名“琥珀花”,眼花觀其花其色,能讓人感到“紅在灰里,似紅似紅非紅,花在霧里,似花也朦朧”。給人以遐想空間,從而提高了品種的藝術品位。本品開發時間雖短,但其板材已在香港的石材市場站穩腳跟,售價不低,這里盡管也包含有加工質量和營銷方式的因素,但關鍵還在于品種裝飾效果非同一般。
很顯然,上述品種特色的形成,主要依賴成巖過程中的交代作用,尤其是堿質交代作用,它長期不斷地改變著礦物成分和顏色,這也是前寒武紀混合巖、混合花崗中有名特品種出現的根本原因,交代作用的強度和均勻性決定了品種的質量。
2.巖石自然塊度大,但荒料率低
得益于巖體形成后,構造運動長期處于相對穩定時期,斷裂和裂隙發育偏弱,只有個別巖體裂隙稍多,因此巖體完整普遍較好。巖石自然塊度大,地表有時可見大塊弧石分布,最大弧石體積可達數十立方米,然而荒料率卻很低,據訪問了解并經開采塘口實測驗證,礦山平均荒料率介于5%-10%,荒料塊度分布大致如下:≥4.00m3占25%、1-3099m3占65%、0.5-0.99m3占10%。荒料塊度大小和荒料率高低主要取決于巖石質量缺陷的形成和分布情況,而不是裂隙。
巖石質量缺陷主要指巖體內所含的捕虜體、殘影體、殘留的難熔礦物聚集體和脈體等四體。
1)捕虜體
被巖體包裹,巖性多為條帶狀混合巖、混合巖化片麻巖等,與圍巖一致,與巖體邊界
分明,形狀、大小不一,個體大者可作為夾石剔除,小者成為色膽出現。
2)殘影體
巖體內所見可分二類,一類由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生礦物(鉀長石,黑云母)在空間分
布上卻繼承了原生巖的構造,表現為顆粒大小均勻的鉀長石,黑云母相間分布,由于鉀長石含量高,形成了以紅色為主的色帶。另一類,巖石具似斑狀結構,微斜長石充當了似斑晶出現斷續性定身排列,似斑晶大小2-3m2、最大2-5m2,基質為中粒花崗巖結構,由石英、鉀長石、斜面長石和黑云母組成,分布正常,無定向性。似斑晶斷續性定向排列是原巖條帶構造的反映,是選擇性鉀交代的結果。殘影體大小不一,其出露面積大者可達3-5m2,小者不足1m2,它與周邊巖石呈過渡關系,不存在界面或界線。
3)殘留難熔礦物聚集體
由單一難熔的黑云母組成,以小透鏡體狀、不規則團塊狀、斑狀等聚集體形式出現,有時呈現斷續線狀排列,不屬折離體、應為殘留的混合巖基體礦物,形成了有一定分布的黑色色膽、色斑和色線。它與色帶狀殘影體中的黑云母可能分屬二人世代的礦物。
4)脈體
主要是花崗質脈、偉晶巖脈和石英脈,偶見黃鐵礦化綠簾石化微細脈。脈脈體分布稀少,數量不多。
3.露采條件
本區屬低山丘陵區,地形起狀和緩,切割程度中等偏弱,山上段剝蝕強烈,巖石自然露頭較多,有時可見大片基巖出露,礦體覆蓋層薄;山坡中,下段拗溝與山梁相間發育,溝底上陡下緩。地表水體少,礦坑主要充水因素為大氣降水,可沿山坡谷地自然排泄,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地形條件對礦山開采,癈石排棄、排水以及道路運輸等較為有利。只要選點得當,礦體內外剝離量(外剝離量指礦體頂板蓋層的土石方量;內剝離量指礦體內夾石體積)與石料礦體體積的剝采比較小,一般為0.3:1,因為荒料率較低,內外剝離量與荒料礦體剝采比則比較大,達12:1左右,這了就是說,每開采1m3荒料應排棄12m3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