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石材無國界,但卻各有原產地。在這些漸成規模的石材產業集群背后,往往顯得大而不強,尤其跟水頭、云浮等石材重鎮為首的產業集群相比,還有很大的鴻溝橫亙在兩者之間,面對如今行業的轉型升級風口,他們的前路顯得漫長且坎坷。但幸運的是,這些地區的石材產業領航人,在慢慢地打破這層地域壁壘,向國內一流石材產業規模看齊靠攏。
正視轉型升級
中國的石材資源遍及大江南北。從內蒙古到海南,從遼寧到新疆和西藏,縱橫萬里之下,共計幾千座礦山,石材品種種類更是數不勝數。
盡管中國礦產資源分布好像是大自然雨露均沾,但是各個省份地區的資源和種類仍會千差萬別,多年的發展歷程之后,更是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差異。不少地區的石材產業總體上表現為加工設備落后、環保意識薄弱、工藝單一、頂端人才缺乏。
在2018水頭展會期間,山東平邑縣政府領導帶隊前來向水頭及周邊有代表性的石企進行交流學習。在期間的新舊動能轉換研討會中了解到,大型加工設備數量在當地最大的石材產業城中還只停留在10幾臺的尷尬局面,而要知道,在水頭這個小鎮上,有實力的老石企的大型加工設備平均為8-10臺。此外,當地石企的抗風險能力和環保意識太過薄弱,之前的環保風暴過后,加上產業轉型升級風口,石企數量遭受被砍一半的悲劇,現如今只有500家左右在維持生產。
但不止在華東地區的平邑,華中地區的鄭州、麻城,亦或是華北地區的部分石材產業基地,大都出現類似的落伍現象。產業脫節、抗風險能力差是該類地區石材產業的通病,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便是這些地區的老板思維有一定的局限性,跟金融的結合還處于萌芽期,融資難、沒有融資渠道嚴重阻撓了石企的快速發展。
當然,各地的石材產業基地已經正視這些問題,并決定用系列舉措來進行改良。
吹響區域追逐戰的號角
問題的病因找到了,那么可行的良藥何在?不少地區已經在政府牽頭下,一步一腳印地落地實施改革措施,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
逐步提升薄弱的環保意識
“如果再不進行轉型升級,繼續以粗放型、低檔次發展,整個石材產業將會因環保問題被淘汰取締。”在《平邑縣石材產業整治提升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該案由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提出,并通過當地政府審核)中提到該區域所面臨的環保壓力。
回頭看水頭的石材行業,一旦該支柱性行業坍塌,將面臨著七成以上的人口沒有經濟來源、全國百強小鎮淪為困難戶的局面,所以石企必須有壯士斷腕之勇氣,引進大型排污系統,以此達到國家環保標準的平均線以上。也正是這種“沒有回頭路”的危機意識,讓水頭的石材產業能夠真正在環保上達標,并在石材行業中保持霸主地位。

▲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
平邑等地區石材產業也正需要這種勇氣,來尋求環保方面的突破。《方案》中指出,按照市場規則,將石材行業每年產生的廢渣和鋸泥送到建材企業作為建材原材料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采取高效水幕除塵器收集;廢水經壓濾后循環再利用。完全實現廢棄物零排放,解決好該產業生產經營中的伴生污染問題。
同樣的,其他地區在環保政策的倒逼之下,也開始采取應對措施。
眾合(鄭州)國際石材產業園園區杜絕出現企業露天生產情況及室外加工情況,所有企業生產車間均調整為標準化封閉式廠房內生產;園區石材生產工序分為水切和干拋,車間內均配有符合標準、要求的除塵設備,員工工作期間均需佩戴符合國家要求帶有“LA”標志的耳塞、口罩、安全帽等保護裝備,從方方面面落實環保。
與鄭州同處于華中地區的麻城,其上的中國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也在逐步開展石材行業專項整治,在2018年累計投入環保整治資金3億余元。其中包括:全市64家關停的“小石材”并轉17家進入園區;開展環境安全隱患大排查,督促石材企業完善環保設施;投資1100萬元建成麻溪河污水處理廠;強化治理道路粉塵污染;加大園區綠化力度,規定企業綠化面積不少于企業用地面積的10%。


▲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污水處理系統
可以見得,針對各地的地域特點,由政府牽頭的治污防污都在有序的開展,而環保的力度強弱,不僅在于存在的問題難度,亦在于政府和相關企業對于環保的認知程度。但從目前得到的官方信息來看,各地方對于污染的態度大多持零容忍,積極響應國家環保政策,對于地區石材行業的長遠發展而言,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提升生產經營流程
能夠發展成為石材產業集群的地區,往往礦山資源豐富,但石材是不可再生資源,難免會遇到枯竭問題,如何調整荒料供應,這是問題其一 ;資源豐富但生產力卻相對薄弱,如何提高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進而增強競爭力,這是問題其二。
在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的《方案》中提到,“荒料供應上,由國內尤其是本地花崗石為主,轉為主要面向全球各地采購石材荒料,縣內石材原則上不再開采;產品檔次上,由過去以加工當地的低檔低價花崗石板材為主,轉變為以國外高檔高價的大理石、玉石產品為主;工藝流程上,由過去只能單一生產板材發展到現在可生產各種個性化異形產品、工藝品;加工裝備上,逐步淘汰一次只能加工一片板的單片鋸,基本上升級到一次可加工80-100片大理石BM大鋸和花崗巖多片復合鋸;異型加工設備由過去的手工切機、磨機,提升為全自動拋光機、數控雕刻機。”


▲中國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
在這系列生產要素轉調措施中,可以看到平邑縣石材行業往后的發展是從單純的國內舞臺走上國際舞臺,是從小作坊式的人工生產邁向自動化、智能化,是從缺席工藝環節到變得更具個性化、包容性。而在經營結構上的重大調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之前的貿易銷售為主、加工生產為輔,向加工、貿易并重的方向轉型升級。
目前筆者所了解到的其他石材產業地區,在加工生產、經營銷售環節上大體與平邑縣類似,存在著共通的難題,但不管措施如何制定,有一點可以值得肯定的便是必須要突破地區的狹隘視野,走開放包容的發展路線。
牽手政府,擁抱金融
水頭的石材產業得以保持龍頭地位,離不開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導,更離不開閩南人敢打敢拼的精神,積極主動擁抱金融機構,拓寬融資渠道,盤活企業流動資金,從而整體做強做大產業規模。
眾合(鄭州)國際石材產業園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內的多數企業希望政府能夠在地方政策上給商戶多些傾斜,如工商稅務等部門經常來園區開些講座,對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及時地傳達和講解,從而讓石材行業第一時間了解一手資訊,以便跟隨政策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做到經營不斷層,從而有效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而在擁有10多個自主品種的麻城,政府給入駐園區企業辦理了50年不動產權證,成立專班以便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難題。說明政府對石材行業的重視已經給當地的企業帶來了實際的優惠政策,而這也會反過來推動企業放開手腳,闊步向前發展。


▲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德昌等市級班子領導帶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現場觀摩交流會蒞臨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觀摩指導工作。
跟政府牽手合作之余,各地區石材產業的融資問題一直是各企業的重點難題,在筆者看來,石材企業要拿出足夠的魄力和勇氣去發展,讓金融機構看到石材行業的發展潛力,從而敢于放貸,釋放資金投放在企業之中。當然,政府也可以適當地進行牽線搭橋,引導金融機構走進石材行業,畢竟對于中國市場仍然是朝陽產業的石材行業,在各地區都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這一點,黃驊港華業石材產業新城與當地銀行的合作模式就值得學習。“目前,當地銀行和金融機構已經為整個石材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前期的租金貸、項目貸的產品設計和落地都已經在穩步的進行中;后期的貨物代、流動貸,包括信用貸,目前也都已經進入到了實質的落地階段。同時,當地的金融機構正在成立一支針對中小企業的產業創業基金,為整個石材城的創業投資做好相應的配套和服務工作。此外,當地政府也會定期召開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溝通會,保證大家溝通上順暢,確保銀行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 華榮集團副總裁張志鵬對說道。
▲華榮集團副總裁張志鵬為嘉賓介紹黃驊港華業石材產業新城項目。
這三方的牽手看似輕而易舉,但背后,彼此之間的考量將決定這步棋的走向,當其他具備石材資源優勢的地區毫無頭緒的時候,不妨大家一起走出來,看看一流石材產業基地的現行做法。雖然會因為各地政策的原因不能完全照搬,但最起碼會讓彼此看到各自潛力所在,并理出頭緒,這對于地區石材產業而言也是一大進步。
未來可期,未來已來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40周年,中國取得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先富一批帶動一批,中國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從世界底層翻身占據重要的國際地位,離不開正確方針政策的引導。那么石材行業的區域性階層差異,也完全有理由做到如此,消除地理之間的隔閡,打破這層地域壁壘,將真正地幫助各地石材行業邁向一大步,從而帶動中國整個石材行業在國際上跨上新的臺階。
張志鵬在采訪中提到,不否認華業城目前與水頭、云浮等一線石材聚集地存在差距,雖然也會不時去參觀交流學習,但對于華業城自身發展的優劣勢,亦能保持客觀看待,并做到揚長避短,實現發展。
如今,類似于華業城這種對外的參觀交流活動已經日漸頻繁,各地政府經常組織當地的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組團來到水頭、云浮等地調研學習,已然昭示著石材行業的光明未來。石材行業能否像改革開放那樣隨之遍地開花,值得所有石材人共同期待。
編后語
石材產業的區域追逐過程可能會辛苦、漫長,但只要確定了方向,邁開了第一步,那么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顯得有跡可循且會越走越暢。
來源:石邦
正視轉型升級
中國的石材資源遍及大江南北。從內蒙古到海南,從遼寧到新疆和西藏,縱橫萬里之下,共計幾千座礦山,石材品種種類更是數不勝數。
盡管中國礦產資源分布好像是大自然雨露均沾,但是各個省份地區的資源和種類仍會千差萬別,多年的發展歷程之后,更是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差異。不少地區的石材產業總體上表現為加工設備落后、環保意識薄弱、工藝單一、頂端人才缺乏。
在2018水頭展會期間,山東平邑縣政府領導帶隊前來向水頭及周邊有代表性的石企進行交流學習。在期間的新舊動能轉換研討會中了解到,大型加工設備數量在當地最大的石材產業城中還只停留在10幾臺的尷尬局面,而要知道,在水頭這個小鎮上,有實力的老石企的大型加工設備平均為8-10臺。此外,當地石企的抗風險能力和環保意識太過薄弱,之前的環保風暴過后,加上產業轉型升級風口,石企數量遭受被砍一半的悲劇,現如今只有500家左右在維持生產。
但不止在華東地區的平邑,華中地區的鄭州、麻城,亦或是華北地區的部分石材產業基地,大都出現類似的落伍現象。產業脫節、抗風險能力差是該類地區石材產業的通病,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便是這些地區的老板思維有一定的局限性,跟金融的結合還處于萌芽期,融資難、沒有融資渠道嚴重阻撓了石企的快速發展。
當然,各地的石材產業基地已經正視這些問題,并決定用系列舉措來進行改良。
吹響區域追逐戰的號角
問題的病因找到了,那么可行的良藥何在?不少地區已經在政府牽頭下,一步一腳印地落地實施改革措施,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
逐步提升薄弱的環保意識
“如果再不進行轉型升級,繼續以粗放型、低檔次發展,整個石材產業將會因環保問題被淘汰取締。”在《平邑縣石材產業整治提升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該案由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提出,并通過當地政府審核)中提到該區域所面臨的環保壓力。
回頭看水頭的石材行業,一旦該支柱性行業坍塌,將面臨著七成以上的人口沒有經濟來源、全國百強小鎮淪為困難戶的局面,所以石企必須有壯士斷腕之勇氣,引進大型排污系統,以此達到國家環保標準的平均線以上。也正是這種“沒有回頭路”的危機意識,讓水頭的石材產業能夠真正在環保上達標,并在石材行業中保持霸主地位。

▲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
平邑等地區石材產業也正需要這種勇氣,來尋求環保方面的突破。《方案》中指出,按照市場規則,將石材行業每年產生的廢渣和鋸泥送到建材企業作為建材原材料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采取高效水幕除塵器收集;廢水經壓濾后循環再利用。完全實現廢棄物零排放,解決好該產業生產經營中的伴生污染問題。
同樣的,其他地區在環保政策的倒逼之下,也開始采取應對措施。
眾合(鄭州)國際石材產業園園區杜絕出現企業露天生產情況及室外加工情況,所有企業生產車間均調整為標準化封閉式廠房內生產;園區石材生產工序分為水切和干拋,車間內均配有符合標準、要求的除塵設備,員工工作期間均需佩戴符合國家要求帶有“LA”標志的耳塞、口罩、安全帽等保護裝備,從方方面面落實環保。
與鄭州同處于華中地區的麻城,其上的中國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也在逐步開展石材行業專項整治,在2018年累計投入環保整治資金3億余元。其中包括:全市64家關停的“小石材”并轉17家進入園區;開展環境安全隱患大排查,督促石材企業完善環保設施;投資1100萬元建成麻溪河污水處理廠;強化治理道路粉塵污染;加大園區綠化力度,規定企業綠化面積不少于企業用地面積的10%。


▲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污水處理系統
可以見得,針對各地的地域特點,由政府牽頭的治污防污都在有序的開展,而環保的力度強弱,不僅在于存在的問題難度,亦在于政府和相關企業對于環保的認知程度。但從目前得到的官方信息來看,各地方對于污染的態度大多持零容忍,積極響應國家環保政策,對于地區石材行業的長遠發展而言,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提升生產經營流程
能夠發展成為石材產業集群的地區,往往礦山資源豐富,但石材是不可再生資源,難免會遇到枯竭問題,如何調整荒料供應,這是問題其一 ;資源豐富但生產力卻相對薄弱,如何提高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進而增強競爭力,這是問題其二。
在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的《方案》中提到,“荒料供應上,由國內尤其是本地花崗石為主,轉為主要面向全球各地采購石材荒料,縣內石材原則上不再開采;產品檔次上,由過去以加工當地的低檔低價花崗石板材為主,轉變為以國外高檔高價的大理石、玉石產品為主;工藝流程上,由過去只能單一生產板材發展到現在可生產各種個性化異形產品、工藝品;加工裝備上,逐步淘汰一次只能加工一片板的單片鋸,基本上升級到一次可加工80-100片大理石BM大鋸和花崗巖多片復合鋸;異型加工設備由過去的手工切機、磨機,提升為全自動拋光機、數控雕刻機。”


▲中國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
在這系列生產要素轉調措施中,可以看到平邑縣石材行業往后的發展是從單純的國內舞臺走上國際舞臺,是從小作坊式的人工生產邁向自動化、智能化,是從缺席工藝環節到變得更具個性化、包容性。而在經營結構上的重大調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之前的貿易銷售為主、加工生產為輔,向加工、貿易并重的方向轉型升級。
目前筆者所了解到的其他石材產業地區,在加工生產、經營銷售環節上大體與平邑縣類似,存在著共通的難題,但不管措施如何制定,有一點可以值得肯定的便是必須要突破地區的狹隘視野,走開放包容的發展路線。
牽手政府,擁抱金融
水頭的石材產業得以保持龍頭地位,離不開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導,更離不開閩南人敢打敢拼的精神,積極主動擁抱金融機構,拓寬融資渠道,盤活企業流動資金,從而整體做強做大產業規模。
眾合(鄭州)國際石材產業園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內的多數企業希望政府能夠在地方政策上給商戶多些傾斜,如工商稅務等部門經常來園區開些講座,對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及時地傳達和講解,從而讓石材行業第一時間了解一手資訊,以便跟隨政策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做到經營不斷層,從而有效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而在擁有10多個自主品種的麻城,政府給入駐園區企業辦理了50年不動產權證,成立專班以便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難題。說明政府對石材行業的重視已經給當地的企業帶來了實際的優惠政策,而這也會反過來推動企業放開手腳,闊步向前發展。


▲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德昌等市級班子領導帶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現場觀摩交流會蒞臨東升(平邑)國際石材產業園觀摩指導工作。
跟政府牽手合作之余,各地區石材產業的融資問題一直是各企業的重點難題,在筆者看來,石材企業要拿出足夠的魄力和勇氣去發展,讓金融機構看到石材行業的發展潛力,從而敢于放貸,釋放資金投放在企業之中。當然,政府也可以適當地進行牽線搭橋,引導金融機構走進石材行業,畢竟對于中國市場仍然是朝陽產業的石材行業,在各地區都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這一點,黃驊港華業石材產業新城與當地銀行的合作模式就值得學習。“目前,當地銀行和金融機構已經為整個石材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前期的租金貸、項目貸的產品設計和落地都已經在穩步的進行中;后期的貨物代、流動貸,包括信用貸,目前也都已經進入到了實質的落地階段。同時,當地的金融機構正在成立一支針對中小企業的產業創業基金,為整個石材城的創業投資做好相應的配套和服務工作。此外,當地政府也會定期召開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溝通會,保證大家溝通上順暢,確保銀行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 華榮集團副總裁張志鵬對說道。
▲華榮集團副總裁張志鵬為嘉賓介紹黃驊港華業石材產業新城項目。
這三方的牽手看似輕而易舉,但背后,彼此之間的考量將決定這步棋的走向,當其他具備石材資源優勢的地區毫無頭緒的時候,不妨大家一起走出來,看看一流石材產業基地的現行做法。雖然會因為各地政策的原因不能完全照搬,但最起碼會讓彼此看到各自潛力所在,并理出頭緒,這對于地區石材產業而言也是一大進步。
未來可期,未來已來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40周年,中國取得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先富一批帶動一批,中國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從世界底層翻身占據重要的國際地位,離不開正確方針政策的引導。那么石材行業的區域性階層差異,也完全有理由做到如此,消除地理之間的隔閡,打破這層地域壁壘,將真正地幫助各地石材行業邁向一大步,從而帶動中國整個石材行業在國際上跨上新的臺階。
張志鵬在采訪中提到,不否認華業城目前與水頭、云浮等一線石材聚集地存在差距,雖然也會不時去參觀交流學習,但對于華業城自身發展的優劣勢,亦能保持客觀看待,并做到揚長避短,實現發展。
如今,類似于華業城這種對外的參觀交流活動已經日漸頻繁,各地政府經常組織當地的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組團來到水頭、云浮等地調研學習,已然昭示著石材行業的光明未來。石材行業能否像改革開放那樣隨之遍地開花,值得所有石材人共同期待。
編后語
石材產業的區域追逐過程可能會辛苦、漫長,但只要確定了方向,邁開了第一步,那么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顯得有跡可循且會越走越暢。
來源:石邦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