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此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特此編撰此文慶祝祖國華誕,珍惜幸福生活,祝福偉大祖國。惠安石雕發展的70年,雕刻技藝的輝煌成就,離不開祖國創造的和平環境與政策引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下,惠安石雕工藝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走在了行業的前列,蜚聲海外,創下了新的里程碑,這70年值得我們銘記。”

01
—
早期惠安石雕概況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于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筑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建國后,惠安石雕工藝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惠安石雕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非常純粹的中國藝術傳統,保持著很完整的延續性,至今未被西方外來文化所異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惠安,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湄州灣和泉州灣之間,依山臨海,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祖籍地,全國經濟百強縣,福建省經濟十強縣之一。陸海空交通便利,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名勝薈萃、旅游資源豐富,素有“石雕之鄉”、“建筑之鄉”“漁業強縣”之美稱;以勤勞賢淑、服飾奇特揚名的“惠安女”和代表著南派雕刻藝術精華的惠安石雕,更是聲名遠播、享譽海內外。惠安雕藝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惠安先民歷千年之歲序、拓閩疆之洪荒,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范之精華,使源于黃河流域的北派雕刻藝術,逐漸蛻變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并與建筑藝術相伴同在、生息共存,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惠安境內現存的石雕作品,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晉代閩林始祖林祿墓前的石雕,其文官武士人物造型凝重、端莊,馬羊雕像線條剛直簡潔,仍然保留著中原雕藝粗獷、古樸的遺風。宋代以來,惠安石雕藝人輩出,先輩們將雕刻藝術與建筑藝術緊密相連、完美結合,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和洛陽宋橋歷經千年滄桑至今雄風依舊,其精湛的石結構藝術、優美的石雕造型,記載著惠安雕刻和建筑藝術的輝煌歷史。洛陽橋這座我國第一座梁式跨海大石橋,是惠安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石雕建筑工程。從雕刻藝術上說,橋上的四介士、月光菩薩及北宋泉州知府蔡襄為洛陽橋題寫的“萬安橋記”,出神入化,雕工卓絕,其碑文、書法及雕刻技術世稱“三絕”;在建筑藝術上,洛陽萬安橋以造勢宏大、技藝高超和獨特的浮運架梁、筏形基礎、種蠣固基的造橋技術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天下第一橋”,與趙州橋等并列中國四大古橋。

惠安石雕
02
—
新中國成立后惠安石雕的70年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惠安石雕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惠安工匠在祖國和家鄉的建設中大顯身手,50年代興建的愛國華僑陳嘉庚集美鰲園,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院內的650件青石雕,內容集古代歷史題材、中國革命史與新中國建設史于一身,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奇跡,被視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大觀園。此外,惠安雕匠在國內外不少革命圣地、名勝古跡和旅游風景區參建、興建了一大批富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代表作和標志性工程。
首都人民大會堂的柱礎、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北京海關總署、中國人民銀行、亞運村五洲大酒店、中華世紀壇、井岡山會師紀念碑、盧溝橋抗戰勝利50周年紀念館、南昌起義紀念碑、先兵馬俑陳列館、黃帝陵、青川藏公路紀念碑、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江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海南三亞鹿回頭雕像、金門蔣經國紀念館、澳門媽祖文化村、日本鑒真和尚園、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三寶山的鄭和雕像、眉州媽祖、廈門鼓浪嶼鄭成功雕像、福州西禪寺全國最高的石塔--報恩塔等都留下了惠安工匠的光榮與驕傲,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豐碑,惠安的石雕藝術也因此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惠安福牌坊、門樓
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資、外商獨資、聯營、個體等形式的雕刻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在惠安大地上迅速發展。石雕石材業成為惠安縣五大支柱產業中產值最大最有特色的產業,也是最主要的出口產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技能嫻熟、工藝精湛的雕刻隊伍。隨著科技的發展,惠安雕刻工具有了重大的變革,許多具有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切鋸、磨、鉆、刨等機械運用在生產一線中,自動化、機械化程度之高居全國雕刻業同行之前列。大至幾十噸重的巨石,小至可掌中把玩的頑石,在工匠的手下都游刃有余,雕刻自如,從而生產出成千上百種產品。目前,全縣有石雕石材及配套雕刻企業1000多家,其中上規模的有200多家,有三千多種石材、幾十種木材原料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產品產銷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及港澳臺等地區。2003年全縣石雕業產值80.23億,產品80%以上出口,約占全縣出口總額的80%,稅收2.2億元,其產值總量、規模和出口量均名列全國同行業前茅。惠安縣先后獲國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的“中國石雕之都”稱號,奠定了惠安縣雕刻產業的技藝水平和產業規模在全國居于一流的地位。

惠安石雕噴泉水缽
50年代,惠安石雕工匠陸續被國營建筑工程單位所吸收,參加國家工程建設。沒有被吸收的工匠沿襲以師帶徒形式,從事零星建筑石雕件、工藝品的制作,沒有自辦企業,。1960年,由政府提倡,老藝匠陸陸續續創辦石雕廠。
80年代初,鎮辦、村辦、聯營、個體的石材石雕企業迅速發展,形成崇武五峰、溪底的石雕專業村,共有石雕企業80多家,規模較大的20多家。接著延伸到山霞、涂寨、螺陽、洛陽等地。80年代中期,石區附件的“晟石”工人,往往以家族中3-5人結合一起在公路兩旁辦起石材加工場,改原料出售為成品出售。80年代中后期,由惠安石雕廠、惠安機械廠和惠安機械制造廠抽調力量,先后與省、市有關部門與中外商聯合組建國營和中外合資兩個大型工業廠家。此后石雕行業的發展蒸蒸日上。惠安民間雕刻的輝煌成就引起了中外工藝美術界的關注。自千禧龍年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與惠安縣委、縣政府相繼舉辦了四屆中國雕刻藝術節、中國惠安傳統雕刻大獎賽等一系列國家級國際性的藝術活動。來自全國27個省市和全世界四大洲11個國家的近300名藝術家匯集在惠安參加了比賽。

惠安石雕
目前惠安雕刻藝術業在國內外兩個市場都有信的突破和姣好的發展勢頭,國外市場已經從東南亞、日本向歐美市場全面發展。產品也由碑石、宗教寺廟建筑雕刻向城市園林雕刻、工藝品雕刻、石木器皿等全面發展,實現了藝術的產品化和產品的藝術化,將藝術性和實用性有機的統一起來。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美的追求更加強烈,為惠安雕藝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惠安雕刻界的藝人業在繼承傳統和不斷創新中,向著促進民族性與現代雕刻的全面發展。這些年來,惠安為中國雕刻藝術的發展,為中外雕刻藝術的交流,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已成為中外雕刻藝術家創作的天堂。惠安的下一個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國際性的雕藝之鄉。讓我們拭目以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