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料運輸專用通道

這里說的“街頭”,不是街頭巷尾之意,而是一個地名——街頭鎮。山東省1941個鄉鎮級別單位中的一個,隸屬日照市五蓮縣。
街頭鎮,名字看上去普通,其實一點也不普通。五蓮縣花崗巖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中國花崗巖之鄉”,探明儲量達50億立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花崗巖產區。而實際上五蓮縣的花崗巖資源和石材加工業,主要都集中在街頭鎮。目前街頭鎮石材產業年產值6.7億元,占到五蓮縣財政收入的60%。

礦山
石材行業過去習慣說“五蓮石材”,實際上如果講得具體一點,應該叫“街頭石材”。就像大家說到福建泉州的南安石材產業,不說南安石材,而叫“水頭石材”一樣。其實在五蓮當地人口中,就是講“街頭石材”。
如今在街頭鎮,五蓮縣政府設立有副縣級的“五蓮石材產業園”,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也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街頭鎮黨委、政府大院的門口,同時掛著“五蓮石材產業園”的牌子。夸張一點可以說,“街頭鎮是石材的,石材也是街頭鎮的”。
引起記者對五蓮縣街頭鎮特別關注的,是以往并不十分顯山露水的街頭石材,近幾年卻在石材行業一枝獨秀,引人注目。
石材產業園,風景這邊獨好
“當前全國石材行業普遍面臨著環境保護、礦山資源以及行業轉型升級的多重壓力。”山東省石材行業協會會長周克繼告訴記者。

張善國向周克繼介紹專用運輸通道規劃方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各級政府加大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特別在大氣污染防治、藍天保衛戰方面不遺余力;礦山資源方面,全國所有和礦山資源相關的產業和企業,均面臨綠色礦山建設的任務和壓力;而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則是許多像石材這樣的傳統產業面臨的一道必選題。可以說,對石材行業而言,上述三個壓力均是空前的。
“大約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國內一些石材產區因礦山不能開采而連續幾年無法正常生產,這一情況在山東石材行業也十分突出。但五蓮縣的街頭鎮石材產業卻是個例外,風景這邊獨好,近幾年一直連續生產,正常經營。”周克繼介紹。
街頭石材產業今天的格局,起步于10年前。2010年~2016年,五蓮縣財政出資3億元,在街頭鎮王世疃片區規劃7.3平方公里,打造自己的石材產業園。為引導、規范石材企業入園發展,政府對企業的生產規模、環保要求、廠區建設、節約用地、生產裝備等提出了一系列嚴格的標準化入園要求,借機整合、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水平。這一舉措,為后來整個五蓮縣石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街頭鎮的五蓮石材產業園占地1.1萬余畝,通過整合兼并重組,將原來分布在全縣7個鄉鎮的900余家小企業,退城入園整合到目前的189家優秀企業。

鋸泥沉淀池
園區里道路、工廠規劃整齊,走進企業則加工裝備先進,環保設施完善。街頭鎮黨委辦公室袁主任告訴記者:“近兩年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下降,但園內企業克服困難,積極配合政府號召,對投資完善環保設備給予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記者在園區內走訪了幾家工廠,看到車間內都在緊張生產,廠區內設有進出車輛沖洗專用通道、地面雨水自流收集池、廢渣暫存處、污泥處理區等環保設施。
如今,街頭鎮的石材產業已形成良性循環,當地一批圍繞石材產業的服務鏈業已形成,街頭石材的產業集群優勢已經顯現并開始發力。
“綠色礦區”建設,如火如荼
石材產業園建成并逐漸成熟運行后,街頭石材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并沒有停止。
街頭鎮鎮長鄭召一告訴記者,原先從礦上拉荒料到石材產業園,車輛都得經過鎮駐地,交通十分混亂。從2018年10月開始,街頭鎮針對石材產業全面治理交通運輸,首先是規劃建設了石材專用運輸通道。現在荒料運輸車輛從礦上去產業園,有了自己的專用通道,不用再走街頭鎮了,安全、快捷。包括從園區出來上高速公路的拉成品車輛,也走專用通道。
石材專用運輸通道全長25公里,徹底解決了原來的堵車大難題。揚塵改善也立竿見影,街頭鎮空氣質量PM2.5,從原來全市倒數第一,進步了8位。
其次對車輛進行了密閉式改裝,開啟和密閉機動靈活,減少了運輸過程揚塵污染;另外還給車輛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和可視對話系統,具體可以管理到每一輛運輸車。
每個礦區按要求都配置了環保設施,包括車輛沖洗站,鋸泥沉淀池等。礦區內除了開采區,所有道路不論支線還是主路都硬化了道路,保證車輛從礦上出來不走土路。
礦山綠化工作,2019年街頭鎮設置了一個綠色礦山防護林帶,在礦區周圍完成一個50米的防護林帶,用綠色植物把礦山圍起來。
同時對礦山進行密閉式管理,把礦區全部圍起來,只設置幾個進出口。他們的想法是要把整個五蓮花崗巖礦當作一個大的礦區統一管理。目前正在對3個礦區的3個村莊進行搬遷,做到村礦分離。
為了進一步管好用好礦山資源,五蓮縣近幾年把礦山所有權收歸國有,成立了一家國有(縣營)綠色礦山公司進行管理,石材開采企業向這家公司繳納開采費。除了綠色礦山公司,下一步還要成立交通物流公司、平行貿易公司,搭建三大國有平臺,全面提升街頭石材的管理水平。
“石材是五蓮縣的支柱產業,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綠色礦山的建設,而是要完成綠色礦區的建設。”鄭召一告訴記者。
而如今,完成綠色礦區建設已是指日可待。
“保住就是發展,規范就是轉型”
張善國,現任街頭鎮黨委書記兼石材產業園主任,2018年9月從五蓮縣發改委主任的崗位來到街頭鎮,雖然時間不足兩年,但這位街頭石材的“當家人”,對街頭石材如何發展已經有了成熟明晰的思路。
在前往礦山實地參觀的汽車內,張善國說:“當前石材行業面臨嚴峻形勢,我認為對五蓮縣石材產業而言,保住就是發展,規范就是提升。這個產業都保不住了,企業都關停了,還談什么發展?”
“保住就是發展,規范就是提升”,語言質樸簡單,卻大大提升了難題的可操作性。
為此,針對礦山治理他們提出了一個“12條標準”,全面進行達標驗收,達到標準才能獲得生產資格,缺一不可;同時針對石材產業園內加工企業提出了一個“10條標準”,通過達標驗收進行全方位規范提升。“加工企業只要做到了這‘10條標準’,自然就實現轉型了。”
汽車行駛在通往礦山的石材運輸專用通道上,道路寬闊、干凈整潔,不時有灑水車輛在作業。道路兩旁已經完成綠化,各種植物透著綠意。

車輛沖洗設施
汽車拐進泉華3號礦采礦區,首先看到的是一處車輛沖洗站,供車輛駛離礦區時洗塵。再往里走便是作業中的花崗巖采礦工作面,場面有序而壯觀。
離開泉華3號礦,不久進入路旁一個大型的車輛沖洗場。工作人員介紹:“拉荒料的車輛從環島進入沖洗站后,有多個沖洗口可供同時沖洗。”也就是說,一輛荒料運輸車從離開礦山、中途、入園進企業,可以沖洗3遍。
張善國介紹:“對于短板,我們主動出擊,該提升的提升,該砍掉的砍掉,這樣才能確保以后環保督查時很坦然地平穩過關。國家讓怎么干,我們就怎么干,這樣我們石材產業才可以放心、大膽地發展,才能走得更長遠。對此我的理解就是‘越自律,越自由’。”
周克繼認為,五蓮縣街頭鎮近年來通過狠抓石材產業園區建設和規范,狠抓綠色礦山建設和治理,帶動了街頭石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全省石材行業轉型升級做出了表率,全省石材行業要向街頭石材學習。下一步,街頭石材的發展目標是高質量、高效益。
END
﹏
﹏
編輯 | 張文齋
校對 | 張 健
監審 | 褚 崢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