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說未來石材企業會倒掉 80%。中國的石材企業,要做的是什么? 對嗎?
一起來分析下
一、合理之處: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行業整合是成熟產業的必然趨勢
文章提到 “石材行業整合才剛開始,未來會淘汰大量企業”,這一判斷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當前石材行業(如文中提到的水頭地區有三千多家企業)普遍存在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同質化競爭嚴重、技術門檻低等特點,屬于典型的分散型行業。當行業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穩期(或調整期),競爭加劇、成本上升(如環保、人工、原材料)、需求分化時,必然會出現 “洗牌”—— 低效、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類似空調行業的整合過程)。這一趨勢具有合理性。
內需與消費升級構成市場基本盤
文章強調 “14 億人內需 + 消費升級” 對石材行業的支撐,有一定事實基礎。一方面,房地產(新房裝修、舊房改造)、市政工程、商業空間等領域對石材的需求是剛性存在的(“衣食住行” 的 “住” 確實離不開建材);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提升,消費升級確實會推動對高品質、個性化石材(如天然大理石)的需求,替代部分低端瓷磚或劣質材料。這一邏輯符合消費市場的基本規律。
“活下去” 是周期底部企業的核心目標
在行業調整期,企業面臨資金壓力、訂單減少等問題,“活下去” 確實是首要任務。歷史上,多數行業在周期底部都會經歷 “大浪淘沙”,存活下來的企業往往能在后續復蘇期獲得更大市場份額。這一觀點抓住了企業在周期中的生存核心,具有現實意義。
二、片面或絕對化之處:忽略復雜變量
“倒掉 80%” 的比例缺乏依據,過于絕對
行業整合會淘汰企業,但 “80%” 是一個極其激進的數字,缺乏數據支撐。淘汰比例取決于多重因素:行業壁壘(石材加工的退出成本、區域市場依賴性)、需求韌性(房地產政策調整、舊改力度)、企業適應性(轉型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等。即使是整合最徹底的行業(如家電),頭部企業也未必能淘汰 80% 的同行(更多是中小企業退出,而非 “倒掉”)。這一數字更像是情緒性表達,而非嚴謹判斷。
對 “消費升級” 的理解簡化,忽視替代競爭
消費升級確實存在,但石材并非唯一受益的建材品類。新型材料(如仿石瓷磚、人造石、石英石)在性價比、環保性、標準化程度上可能更具優勢,且隨著技術進步,替代品的體驗可能接近天然石材。此外,消費者需求也可能向 “輕量化”“模塊化”“低碳化” 轉變,若石材企業未能跟上這些趨勢,消費升級未必會直接轉化為石材需求,反而可能被替代品分流。
“熬過周期就能占據市場” 的邏輯不完整
存活是前提,但 “活下來” 不等于 “能占據市場”。存活企業若僅靠 “熬”,而不解決核心問題(如產品創新、品牌建設、渠道優化、成本控制),即使行業洗牌結束,也可能因競爭力不足被其他存活企業擠壓。真正能在整合后崛起的企業,必然是在 “活下去” 的同時完成了能力升級,而非單純依賴 “熬周期”。
對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的判斷過于主觀
文章提到 “熬過三年或五年”,但周期長度受宏觀經濟政策(如房地產調控、基建投資)、產業鏈變化(如上游石材資源價格、下游需求復蘇節奏)等復雜因素影響,并非固定時長。若企業盲目 “硬熬” 而不動態調整策略(如收縮產能、開拓新市場),可能反而因資金鏈斷裂而倒下。此外,將中國經濟與日本 “失落的三十年” 簡單類比也不夠嚴謹 —— 兩國的經濟結構、人口紅利、政策調控空間差異顯著,石材行業的外部環境也截然不同。
結論:方向有道理,但需理性看待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行業整合不可避免、市場有基礎、存活是關鍵)符合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對石材企業有一定的激勵意義(尤其是在行業調整期提振信心)。但部分觀點(如 80% 淘汰率、周期時長、消費升級的絕對利好)過于絕對化,忽視了行業競爭的復雜性和變量因素。
對于石材企業而言,“活下去” 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 “如何活下去”—— 在收縮成本的同時,需布局產品差異化、提升效率、擁抱消費趨勢(如環保石材、定制化服務),而非單純 “硬熬”。因此,文章的 “方向靠譜”,但具體細節和操作邏輯需要企業結合自身情況理性判斷,避免被情緒性表達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