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石材市場,機器轟鳴聲里藏著焦慮。走訪幾家老石企,老板們的苦笑驚人相似:"現在不是賺多賺少的問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

一、石材人的"生死兩難":停,耗干家底;干,虧到流淚
"廠房租金每月15萬,設備折舊8萬,20個工人工資40萬——這還不算水電、耗材。"某廠王總翻著賬本嘆氣,"停一天,這些剛性支出一分不少;開一天,訂單利潤連覆蓋成本都難。"
這不是個例。當下石材行業正陷入"停是等死,干是找死"的怪圈:
?
需求端:房地產下行、基建放緩,傳統訂單銳減;人造石、巖板等競品擠壓,市場蛋糕越切越小。
?
供給端:同行搶單血拼價格,100元成本的石材,70元甩賣成常態。某區域曾有50家石企,因一家低價搶單,3個月內15家被迫關廠——剩下的35家,又在新一輪降價中陷入"零毛利"死循環。
二、低價內卷的"三重絞殺":同行、自己、客戶,誰都跑不掉
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里,沒有真正的旁觀者:
?
餓死同行:一家降價搶客,全行業被迫跟進。當價格跌破成本線,原材料積壓、設備閑置、工人失業,資金鏈斷裂的石企像多米諾骨牌般倒下。某產區曾有80%中小廠在兩年內退出,行業生態遭毀滅性破壞。
?
累死自己:"零毛利"背后是透支式生存:24小時連軸轉的設備、兩班倒的工人、壓縮到極致的運輸成本……某廠李總說:"去年賣了2000萬石材,賬面利潤不到3萬。工人累出腰椎病,我全年飛了47趟催款,最后倒貼5萬交電費——圖什么?就圖'活著'。"
?
坑死客戶:低價=低質,是繞不開的規律。某工程客戶貪便宜選了70元/㎡的石材,驗收時色差嚴重被要求返工,額外損失80萬;更有家庭裝修用了低價石材,三年不到墻面開裂,重換費用是省錢的5倍。
三、原觀點總結:價格戰是"慢性毒藥",品質才是生存根本
低價內卷的本質,是行業價值體系的崩塌。當企業放棄利潤追求"生存",服務縮水、工藝偷工、材料以次充好便成了常態。長此以往,"中國制造"的石材口碑將被透支,行業轉型升級更無從談起。正如一位老石企掌門人所說:"搶別人的單,斷自己的路;毀行業的根,坑客戶的錢——這條路,走不長。"
但,"卷"不該是唯一答案:換個維度突圍,或許能殺出血路
"卷"到極致真的沒有對手嗎?未必。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當價格戰把行業逼入絕境,我們是否該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
1. 卷產品:從"賣石頭"到"賣解決方案"
某頭部石企的轉型案例值得借鑒:他們放棄與小廠拼低價,轉而深耕"高端定制"——為酒店提供"石材+設計+安裝"全案服務,為客戶做空間效果模擬、石材抗污測試,甚至根據建筑結構定制防滑紋理。單價雖從80元/㎡漲到280元/㎡,訂單卻排到了半年后。
啟示:客戶需要的不是"最便宜的石頭",而是"最適合的石材解決方案"。產品差異化,永遠是最牢固的護城河。
2. 卷服務:從"一次性交易"到"全生命周期陪伴"
另一家企業推出"石材管家"服務:售前免費量房設計,售中全程監工,售后承諾"24小時響應維修"。看似增加了成本,客戶復購率卻從15%提升到40%,轉介紹帶來的訂單占比超30%。
啟示:服務不是成本,是溢價的核心。當同行還在拼價格,你拼的是"讓客戶省心"的能力。
3. 卷技術:從"粗放生產"到"智造升級"
某廠投入200萬改造生產線,引入智能分切設備,將石材利用率從65%提升到85%;另一家與高校合作研發"防滲透石材",耐酸堿性能提升3倍,成功打入化工園區項目。技術投入或許短期燒錢,但長期看,是降本增效的利器。
啟示:當"人力成本""材料成本"成為痛點,技術升級就是破局的關鍵。
4. 卷品牌:從"無名小廠"到"行業標簽"
浙江某石企用10年時間打造"環保石材"品牌,所有產品通過歐盟CE認證,甚至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如今,他們的石材溢價30%,卻成為高端項目的"指定供應商"。
啟示:品牌是信任的背書。當客戶想到"環保石材"就想到你,價格便不再是第一考量。
寫在最后:
石材行業的"卷",不該是"你死我活"的消耗戰,而應是"各展所長"的升級賽。價格戰或許能贏一時,但贏不了一世;真正的突圍,一定來自對需求的深度挖掘、對價值的重新定義。
致同行:
少點"低價內耗",多點"價值創造";
少點"焦慮跟風",多點"差異化突圍"。
當你不再把目光鎖在"隔壁廠的報價",而是聚焦"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時——
你會發現,那些曾讓你絕望的"紅海",不過是未被開發的"藍海"。
互動話題:你在石材經營中遇到過哪些"卷"的困境?又是如何通過創新突圍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經驗,讓我們一起尋找行業的新可能!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