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掠過象河鄉的山坡,曾經機器轟鳴的花崗巖礦區如今只剩零星作業的痕跡。這個位于河南駐馬店泌陽縣的小鎮,巔峰時期曾匯聚十萬人逐夢,30 多家石材企業沿公路鋪開,40 多處開采點日夜不息,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石材生產基地。而現在,街道上半數店鋪拉下卷簾,廠房外堆放的荒料蒙上灰塵,石材行業的寒冬正讓這座 "石頭壘起來的小鎮" 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
一、從繁榮到蕭條:資源型小鎮的興衰困局
2004 年起,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爆發,象河鄉的花崗巖資源成為香餑餑。金泰、中天、盛達等企業相繼落地,從荒料開采到板材加工的產業鏈快速形成,"象河石材" 憑借品類多樣、品質出眾的優勢,成為華北地區建筑裝飾市場的首選。彼時的小鎮,貨運卡車排成長龍,餐館旅店家家爆滿,連路邊擺攤的商販都能說清 "荔枝面" 與 "火燒面" 的區別。
轉折發生在近幾年的多重沖擊之下。環保政策趨嚴讓開采成本陡增,每噸荒料的開采成本較 2019 年上漲 40%,而新建礦山的審批門檻更是讓中小廠家望而卻步。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帶來更致命打擊,2025 年國內建筑石材需求同比下降 23%,象河多家企業的訂單量縮水過半。更嚴峻的是,人造石材市場規模已達 1200 億元,年均增速 8%,這些價格低廉、款式多樣的替代品,正不斷蠶食天然石材的市場份額。
成本與需求的雙重擠壓下,象河石材陷入了典型的 "五降兩升" 困境:銷量下降、質量下降、利潤下降、利潤率下降、開工率下降,原材料成本上升、環保投入上升。曾經靠 "薄利多銷" 存活的中小企業,如今在價格戰中耗盡元氣,部分廠家甚至將產品溢價壓至 3% 以下仍難以為繼。
二、立場交鋒:勸離者的理性與守望者的堅持
行業寒冬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在象河鄉交織。"早點轉型吧,這是沒落行業的必然結局",持這種觀點的不僅有行業分析師,還有部分率先轉型的企業家。他們的理由直白而殘酷:人造石材在中低端市場的占有率已達 40%,且還在以每年 5% 的速度增長;國內房地產新建項目銳減,而存量改造更青睞輕量化的新型材料;環保政策只會越來越嚴,資源型產業的生存空間將持續萎縮。
勸離派的核心論據來自市場數據:2025 年國內石材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 68%,而同期人造石材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達 86.7%。在他們看來,象河的困境并非個例,而是整個傳統石材行業的縮影 —— 當一個產業既面臨政策約束,又遭遇替代品沖擊,還疊加下游需求萎縮時,及時止損轉向新興領域才是理性選擇。
但守望者們有自己的堅持。"花崗巖的天然質感和耐久性,是任何人造材料都替代不了的",一位經營石材廠十余年的老板撫摸著樣品說。他們眼中的希望,藏在三個趨勢里:一是高端市場的逆勢增長,2025 年消費貸新政放寬后,高端家裝對天然石材的需求增長 15%,別墅庭院、高端商業空間仍堅持使用花崗巖;二是 "一帶一路" 帶來的出海機遇,萊州石材通過援塔吉克斯坦議會大樓項目,成功將 10000 立方米石材打入中亞市場;三是技術升級的可能性,無錫鵬輝遠建材通過數字化改造,原料利用率提高 20%,產能提升 200%,證明傳統石材仍有提質增效的空間。
三、破局實驗:在轉型與堅守中尋找生路
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象河的石材企業正在進行著各自的破局實驗。這些探索或許不能全盤復制,卻為行業提供了寶貴的轉型樣本。
綠色化轉型是繞不開的門檻。一家中型企業投資 500 萬元引進粉塵回收系統和水循環設備,雖然短期內增加了成本,但獲得了參與政府項目投標的資格。"現在市政工程明確要求環保資質,沒這筆投入連競標資格都沒有",企業負責人算了筆賬:環保改造后,雖然利潤率下降 1 個百分點,但訂單穩定性提高了 30%。這印證了行業的共識 —— 綠色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智能化改造則讓部分企業嘗到甜頭。借鑒鵬輝遠建材的數字工廠模式,一家企業引入智能切割設備后,板材利用率從 65% 提升至 82%,人工成本降低 40%。更重要的是,數字化系統實現了 "一板一碼" 的全流程追溯,讓產品在高端市場獲得溢價能力。不過這種轉型需要百萬級的初期投入,對資金鏈緊張的小企業而言仍是奢望。
市場突圍呈現兩條路徑。外向型企業正積極對接 "一帶一路" 項目,象河某廠通過與外貿公司合作,將花崗巖路沿石出口至東南亞,雖然利潤薄,但消化了 30% 的閑置產能。而內向型企業則深耕細分市場,有廠家專注于園林景觀石材,開發出仿古建筑專用的 "仿古面" 工藝,產品雖小眾但利潤率可達 15% 以上。
行業整合也在悄然發生。三家小型企業抱團組建聯合體,共享倉儲和物流系統,采購成本降低 12%。這種 "小而專 + 聯合體" 的模式,或許比單打獨斗更能抵御市場風險。正如隨縣石材協會提出的 "綠色石材賦能一帶一路" 倡議,行業組織在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四、未來之問:資源型產業的轉型辯證法
站在象河鄉的山坡上,望著遠處沉寂的礦山和近處忙碌的小型加工廠,我們不得不思考:資源型產業的轉型究竟該遵循怎樣的邏輯?
對于技術基礎好、資金充裕的企業,數字化 + 出海的路徑已被證明可行,但這需要跨越較高的轉型門檻;對于資金有限的小企業,或許應該聚焦區域市場的細分需求,在 "小而美" 中尋找生機;而對于那些既無資金又無技術的企業,及時退出未嘗不是理性選擇。行業洗牌的本質,不是一刀切的淘汰,而是資源的重新配置。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當資源型產業遭遇周期低谷時,地方經濟該如何轉型?象河鄉的探索顯示,單純依靠石材產業的單一結構風險巨大,但完全拋棄優勢產業另起爐灶也不現實。或許可以借鑒 "資源 +" 的思路,將石材加工與文化創意、工業旅游結合,打造多元化的產業生態。
寒冬中的象河,正在演繹著中國資源型產業轉型的縮影。這里的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從業者都在做著自己的選擇題,而這些選擇共同構成了行業的未來圖景。正如花崗巖需要經歷億萬年的地質作用才能形成,產業轉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勸離與守望的拉扯中,在轉型與堅守的平衡中,象河石材小鎮的重生之路,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