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東站20萬方白麻花崗巖訂單背后:大型公共空間為何獨愛“白色系”?
近日,西安東站站房及相關工程XDZSG-2標段的石材招標結果引發行業關注——近20萬方花崗巖即將“入駐”這座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從高鐵站臺到候車大廳,從落客平臺到換乘通道,白麻類花崗巖以絕對優勢成為“核心選材”。
一、20萬方訂單背后的“硬核需求”:高鐵為何選中白麻花崗巖?
西安東站的招標清單里,白麻花崗巖的“存在感”貫穿全場:10.3萬㎡光面吉林白麻覆蓋國鐵換乘地面、高架候車大廳等核心區域;7.7萬㎡普通白麻花崗巖用于落客平臺和站臺地面;1.08萬㎡楓葉紅帽石作為點綴。如此大規模的應用,并非偶然,而是高鐵對石材“全能性能”的極致追求。
花崗巖的“硬核體質”完美匹配大型公共空間的嚴苛需求:

?
抗造耐腐:莫氏硬度6-7級的天然屬性,使其能輕松應對日均數萬人次的踩踏、行李車碾壓,甚至北方冬季融雪劑的化學侵蝕,戶外使用十年仍難留明顯劃痕;
?
防潮抗滲:針對地鐵、機場等潮濕環境,花崗巖可通過表面處理增強抗滲性,抵御地下潮氣或雨水倒灌,避免基層受潮損壞;
?
顏值百搭:淺白色基底搭配均勻麻點,既符合現代交通樞紐“簡潔大氣”的設計風格,又能弱化日常污漬痕跡,降低清潔維護難度。
二、從高鐵到機場地鐵:花崗巖為何是大型公共空間的“通用寵兒”?
白麻花崗巖的“C位”表現并非孤例。在首都機場、大興機場等航空樞紐,航站樓大廳的超10萬人次/日客流區,地面幾乎清一色選用花崗巖;上海地鐵14號線、北京地鐵6號線等地下空間,花崗巖的抗滲、防滑特性更使其使用率超80%,遠超瓷磚類材料。
大型公共空間對石材的選擇,本質是對“功能性+視覺性”的雙重考驗:
?
功能性優先:高頻次踩踏、潮濕環境、重物碾壓等場景下,石材的硬度、耐候性、抗折強度必須經得起考驗;
?
視覺協調性:公共空間的設計風格強調統一與質感,淺色調石材(如白麻)能更好地適配現代、簡約的設計語言,避免深色調(如黑灰)或復雜花紋(大花色)可能帶來的視覺割裂感;
?
維護成本低:白色系石材雖易顯污漬,但其均勻的麻點紋理反而能“隱藏”細微灰塵,日常清潔僅需簡單沖洗即可保持整潔,綜合維護成本低于深色或大花色石材。
三、白色花崗巖VS其他花崗巖:天然優勢與差異在哪?
市場上花崗巖種類繁多,按顏色可分為白麻、黑灰、啡網等;按花紋可分為細花、中花、大花等。為何白色系(尤其是白麻)能成為大型公共空間的“頂流”?
1. 白色花崗巖的天然優勢
?
視覺包容性強:淺白基底自帶“高級感”,與金屬、玻璃等現代建材的搭配更和諧,能弱化空間中的雜亂感,符合交通樞紐“明亮、通透”的設計需求;
?
色差可控性高:優質白麻花崗巖的礦物成分相對單一,結晶度均勻,色差較小,大面積鋪貼時更易呈現整齊一致的視覺效果(如西安東站的吉林白麻);
?
抗污性能更優:均勻的麻點結構增加了石材表面的“微凹凸”,可減少污漬滲透深度,日常清潔更便捷,長期使用后仍能保持美觀。
2. 黑灰色系花崗巖的“局限性”
黑灰色花崗巖(如芝麻黑、黑金砂)雖沉穩大氣,但在大型公共空間中應用較少:
?
視覺壓抑感:深色調易讓開闊空間顯得局促,尤其在高鐵、機場等需要“通透感”的場景中,可能削弱空間的縱深感;
?
污漬顯性化:深色石材表面若有灰塵、水漬,會更明顯,清潔頻率需大幅增加,維護成本更高;
?
與現代設計適配度低:黑灰色更適合“莊重、復古”的場景(如酒店大堂、博物館),與交通樞紐的“高效、現代”定位存在風格偏差。
3. 大花色系花崗巖的“短板”
大花色花崗巖(如大啡珠、蝴蝶綠)花紋復雜、紋理粗獷,雖個性鮮明,但難以滿足大型公共空間的“實用性”需求:
?
鋪貼難度高:花紋不規則易導致拼接錯位,大面積使用時難以保證視覺統一性;
?
清潔死角多:復雜紋理易藏污納垢,長期使用后易滋生細菌、產生異味,不符合公共空間的衛生要求;
?
成本更高:大花色石材因紋路稀有,開采量少,價格通常是普通白麻的2-3倍,性價比偏低。
4. 細花材質花崗巖的“差異化價值”
細花花崗巖(如小啡珠、細白麻)紋理細膩、顆粒均勻,介于“純色”與“大花”之間,其優勢在于:
?
質感更精致:細密的晶體結構賦予石材“玉石般”的光澤,適合對質感要求高的場景(如機場貴賓廳、高鐵VIP室);
?
抗折強度更優:因礦物結構更緊密,細花花崗巖的莫氏硬度可達7級以上,抗壓耐磨性能優于普通中花石材;
?
適用場景更靈活:既可用于大面積鋪貼(如地鐵通道),也可用于局部裝飾(如樓梯踏步、景觀墻),適配性強。
總結:大型公共空間的“石材哲學”——功能為基,顏值為翼
西安東站的20萬方白麻花崗巖訂單,不僅是一次材料采購,更是大型公共空間“石材選擇邏輯”的縮影:功能性是底線(硬度、耐候性),視覺性是加分項(百搭、易維護),而白色花崗巖恰好在這兩方面實現了平衡。
對比其他類型花崗巖,白色系(尤其是白麻)憑借“高包容性、低維護成本、強適配性”,成為交通樞紐、機場地鐵等大型公共空間的“通用寵兒”。而隨著“新基建”的加速推進,這種“以質取勝”的趨勢將更明顯——只有兼具天然性能與美學價值的石材,才能在基建大潮中站穩腳跟。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