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石材:三重寒冬壓身,生存舉步維艱
2025 年上半年的行業數據,徹底揭開了國內石材企業的 “生存困境”,核心難在這三點:
1. 需求端 “斷崖式下滑”,源頭市場萎縮
房地產深度調整成 “最大拖累”—— 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降 17.56%、施工面積降 14.32%,直接導致墻面干掛、地面鋪裝等大宗石材需求銳減,僅 2025 上半年就縮減約 2000 萬平方米采購量。更糟的是,精裝房比例下降、新房開工減少形成 “連鎖反應”,傳統石材主力市場(房地產)持續收縮,企業 “無單可接” 成常態。
2. 內外夾擊 “擠壓空間”,替代與內卷雙殺
替代產品搶市場:PC 磚、真石漆、巖板等替代品憑借 “低成本優勢”(真石漆成本僅天然石材 1/5),瘋狂搶占中低端市場。2025 上半年,地產項目用水包砂涂料替代干掛石材的案例同比增 40%,某 10 萬㎡外墻項目直接省 3000 萬預算,國內石材中低端份額被大幅蠶食。
行業內卷 “虧著賣”:為搶有限訂單,企業陷入 “價跌本升” 惡性循環 —— 常規花崗巖板材均價較 2024 年降 8%,物流、人工成本卻漲 12%,30% 中小型加工企業瀕臨虧損;隨州黃金麻、白麻等主流石材價格 “十年回滾”,優質黃金麻從巔峰 150 元 /㎡跌至 55-70 元 /㎡,白麻近乎腰斬,即便礦山減產、協會聯動,仍難改供需失衡,華東市場份額(如隨州白麻)從 45% 跌至 28%。
3. 信任與成本 “雙重加碼”,門檻越來越高
無序競爭引發客戶信任危機,第三方檢測費用占比從 2020 年 3% 升至 8%,企業需額外承擔合規成本;同時產能過剩(如隨州年產能 4000 萬㎡,全國需求僅 3000 萬㎡),“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的悖論,讓國內石材企業陷入 “想活難、想死不甘心” 的僵局。
二、進口石材:走 “高端差異化” 路線,處境相對從容
與國內石材 “全面寒冬” 不同,進口石材(如意大利卡拉拉白、土耳其紫羅紅、希臘爵士白等)因定位精準,受行業寒冬沖擊較小,但也面臨新挑戰:
1. 核心優勢:抓牢 “不可替代的高端需求”
稀缺性 + 觀賞性:進口石材多為天然大理石,紋理獨特(如紫羅紅的 “紅酒奶油紋”、卡拉拉白的 “雪花肌理”),具有不可復制的裝飾性,適合別墅、高端酒店、奢侈品門店等 “重質感” 場景,這類需求對價格敏感度低,2025 上半年高端文旅、豪宅項目中,進口石材應用占比仍保持 35% 以上。
品牌溢價 + 供應鏈成熟:意大利、土耳其等產區的進口石材有長期品牌積累,配套的加工工藝(如異形切割、表面精磨)更成熟,能滿足高端客戶 “定制化需求”,毛利率可達 40%-60%,遠超國內常規石材(10%-15%)。
2. 面臨的挑戰:成本與市場分流壓力
高成本削弱競爭力:進口石材需承擔關稅、長途海運(2025 上半年海運成本同比漲 10%)、代理分銷等費用,終端售價比國內同類石材高 30%-50%,部分中端客戶轉向 “高端人造石”(如仿卡拉拉白巖板,成本僅進口 1/3)。
區域競爭加劇:東南亞(越南、印度)進口石材憑借 “近中國市場、低運輸成本”,開始搶占中高端中端市場,比如越南大理石價格比意大利低 20%,2025 上半年對華出口量增 18%,分流傳統進口石材份額。
三、總結:國內 “求生存”,進口 “求突破”
國內石材的 “不容易”,本質是 “依賴房地產 + 中低端同質化” 的模式失靈,在需求萎縮、替代沖擊、內卷虧損中掙扎;而進口石材憑借 “高端定位 + 稀缺屬性”,避開了國內房建市場的直接沖擊,但需應對 “成本高企 + 區域競爭” 的新考驗。未來,國內石材需加速 “去房地產依賴”(轉市政、舊改、出口),進口石材則需優化供應鏈、拓展細分場景(如高端家裝定制),才能在行業調整中找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