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市場 提高準入門檻
雖沒有石材資源,但福建南安水頭鎮卻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石材生產基地。水頭石材產業的發展靠的是荒料的引進與加工,這一粗放的發展方式成就了水頭,但同時也制約著水頭石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治理整頓的最終目地是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企業在規模化擴張過程中實現生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福建省石材協會秘書長郭經緯表示。
2010年12月,南安市提高了石材加工行業的準入門檻,要求項目投產1周年后每畝應實現產值100萬元以上,對官橋鎮、水頭鎮、石井鎮制定的石材行業新的準入條件包括:新上(包括增資擴容項目)石材生產、石材機械、石材物流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所在鄉鎮總體規劃要求,重點發展石材工藝、石材循環經濟項目;不得變相以其他企業類型變更為石材生產項目。
同時,官橋鎮、水頭鎮、石井鎮也高標準規劃建設石材加工集中區。三鎮新上石材項目原則上必須入駐石材加工集中區,集中區外不再安排石材項目用地及項目準入。
此外,官橋鎮、水頭鎮、石井鎮新規劃建設的石材加工集中區必須預留10%以上用地規模,用于發展石材產業的石粉碎石綜合利用項目;規劃建設填埋場,對石材加工區內企業產生的石粉碎石進行集中收集處理。
通過規范化發展,原先作為污染源的粉塵,如今也變成了“香餑餑”。水頭石材企業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紛紛斥巨資購買污水處理系統,不僅水可以循環利用,石渣也可以再次利用。企業生產出的石渣廢料會經過石粉在處理中心,做成建筑用料創造新的價值。目前,水頭共有石粉碎石綜合利用企業110多家,石粉綜合利用率達70%,碎石利用率高達90%以上,年產值超過10億元。
迎接挑戰 打響得轉型升級戰
水頭石材企業的發展,大多經歷的是從自辦小廠石料加工到后期的石材貿易出口,從專科專營到規劃化成品生產,從品質加工到自主工廠,從工廠生產再到如今的國內外工程施工這幾個發展過程。如今他們又面臨新的市場環境的挑戰。
國際上的金融危機以及國內房地產調控的聚集效應,讓企業切實感受到了市場的變化和未來發展空間的限制。當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再適應當下市場,企業發展必將有所創新。一部分企業推進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在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溪石股份計劃進入石材裝飾市場,做石材設計、裝修、供應一體化的服務商。從全國來看,石材的市場容量是2000億元/年,裝飾的市場消費是2萬億元/年,進入裝飾行業必將有力地推動石材產品的發展。康利、環球等企業紛紛在海內外收購礦山,高時投資的水頭國際荒料物流園,更是將海關、銀行等配套服務融為一體。東星、東升等企業則涉足房地產開發和酒店經營。
以石材產業為依托,水頭鎮未來發展充滿了想象空間。根據規劃,水頭未來發展將分為三步:至2015年,彌補設施差距,改造城市環境,提升經濟實力;至2030年,壯大現代服務,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區域職能;2030年以后,整合區域資源,構建綜合中心,全面協調發展。水頭將由原來的專業石材小鎮,最終發展成為綜合型中等規模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