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話
“三同時” 制度緣何有分歧
66家石材企業為何單單狀告晉江市環保局,雙方對于“三同時”制度的看法分歧為何那么大?針對雙方關注的問題,記者分別采訪了晉江市環保局副局長陳冬生和晉江永和石材公會秘書長林英文。
《老板周刊》:這么多部門,為何石材企業單單狀告環保局?
林英文:其實我們一度想狀告晉江市政府,因故改為環保局。在這些企業正常經營10多年甚至20多年后,環保局才提出要執行“三同時”,有秋后算總賬的嫌疑。有關部門是否也有行政不作為的嫌疑?
陳冬生:那是因為引起行業退出的最大源頭是環保問題。政府想要讓一個行業退出,當然必須借助環保、安全生產、土地證、排污許可證等各種行政力量,讓企業依法退出。環保就是借助的重要手段。
《老板周刊》:這次打官司,企業不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林英文:石材行業,直到現在都是泉州市政府要重點發展的四大傳統產業。我們不能理解的是,同樣的政策,為何在南安和晉江卻有著不同的執行標準?
第一,環保局憑哪部法規來關閉石材行業?第二,讓企業轉型,可是要怎么轉型?第三,晉江財力雄厚,是否應該拿出足夠資金扶持企業轉型?
其實兩批企業在晉江市人民法院的起訴都敗訴了,到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大家就是不服,誰愿意把這么大一家企業主動關掉。
陳冬生:不同地區確實有不同的產業發展政策。通過政府的行政力量來對行業強制洗牌比較痛苦,企業也比較無法接受;通過市場力量洗牌是溫水煮青蛙,大家也能接受。石材在晉江是不受歡迎的產業,我們不讓補辦相關手續,等于斷了企業的后路。
《老板周刊》:這次66家石材企業打官司的真正訴求是什么?
林英文:我們的意見是,那些沒有證照的小廠,位于水源保護區,已經自愿轉型的企業確實應該依法關停。但是其他一些具有較好發展前景、證件相對齊全的規模企業,在整改后應該允許繼續生存。同時,政府可以設定嚴厲的產業政策,來推動行業的規范發展,走向健康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刀切。
陳冬生:其實,我們下達行政處罰書后,企業就必須立即關停了,企業打贏官司后,再恢復生產,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如果企業拒不執行,我們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是為什么我們沒有這么做?某種程度,這也是柔性的執法方式,讓企業走完法律流程。一旦強制執行,矛盾必然激化,有序地推動整體退出有助于社會穩定。
《老板周刊》:這次官司的焦點是“三同時”制度,雙方似乎有較大的分歧?
林英文:很多石材企業老板認為,“三同時”制度在鞋服等傳統企業同樣很不規范。環保部門為何對石材企業特別嚴厲?
陳冬生: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法不責眾。這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們也一直在進行疏導。其他行業因為污染問題較小,也就多了一些生存空間。這其實是一種行政力量的倒逼。
晉江石材行業長期處于無序開采、無序生產的狀態,給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當地群眾怨聲載道。這是一個天平,一邊是社會效益,一邊是經濟效益,由于石材行業對地方經濟貢獻很小,地方政府只好痛下決心。
“三同時” 制度緣何有分歧
66家石材企業為何單單狀告晉江市環保局,雙方對于“三同時”制度的看法分歧為何那么大?針對雙方關注的問題,記者分別采訪了晉江市環保局副局長陳冬生和晉江永和石材公會秘書長林英文。
《老板周刊》:這么多部門,為何石材企業單單狀告環保局?
林英文:其實我們一度想狀告晉江市政府,因故改為環保局。在這些企業正常經營10多年甚至20多年后,環保局才提出要執行“三同時”,有秋后算總賬的嫌疑。有關部門是否也有行政不作為的嫌疑?
陳冬生:那是因為引起行業退出的最大源頭是環保問題。政府想要讓一個行業退出,當然必須借助環保、安全生產、土地證、排污許可證等各種行政力量,讓企業依法退出。環保就是借助的重要手段。
《老板周刊》:這次打官司,企業不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林英文:石材行業,直到現在都是泉州市政府要重點發展的四大傳統產業。我們不能理解的是,同樣的政策,為何在南安和晉江卻有著不同的執行標準?
第一,環保局憑哪部法規來關閉石材行業?第二,讓企業轉型,可是要怎么轉型?第三,晉江財力雄厚,是否應該拿出足夠資金扶持企業轉型?
其實兩批企業在晉江市人民法院的起訴都敗訴了,到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大家就是不服,誰愿意把這么大一家企業主動關掉。
陳冬生:不同地區確實有不同的產業發展政策。通過政府的行政力量來對行業強制洗牌比較痛苦,企業也比較無法接受;通過市場力量洗牌是溫水煮青蛙,大家也能接受。石材在晉江是不受歡迎的產業,我們不讓補辦相關手續,等于斷了企業的后路。
《老板周刊》:這次66家石材企業打官司的真正訴求是什么?
林英文:我們的意見是,那些沒有證照的小廠,位于水源保護區,已經自愿轉型的企業確實應該依法關停。但是其他一些具有較好發展前景、證件相對齊全的規模企業,在整改后應該允許繼續生存。同時,政府可以設定嚴厲的產業政策,來推動行業的規范發展,走向健康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刀切。
陳冬生:其實,我們下達行政處罰書后,企業就必須立即關停了,企業打贏官司后,再恢復生產,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如果企業拒不執行,我們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是為什么我們沒有這么做?某種程度,這也是柔性的執法方式,讓企業走完法律流程。一旦強制執行,矛盾必然激化,有序地推動整體退出有助于社會穩定。
《老板周刊》:這次官司的焦點是“三同時”制度,雙方似乎有較大的分歧?
林英文:很多石材企業老板認為,“三同時”制度在鞋服等傳統企業同樣很不規范。環保部門為何對石材企業特別嚴厲?
陳冬生: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法不責眾。這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們也一直在進行疏導。其他行業因為污染問題較小,也就多了一些生存空間。這其實是一種行政力量的倒逼。
晉江石材行業長期處于無序開采、無序生產的狀態,給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當地群眾怨聲載道。這是一個天平,一邊是社會效益,一邊是經濟效益,由于石材行業對地方經濟貢獻很小,地方政府只好痛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