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藝術審美水平也不斷得到提升,潛在的市場讓織金宏光工藝廠這樣的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經過一段時間的孵化,必將撐開束縛成長的“蛋殼”,在試驗區的土地上展翅飛翔。
“這是雙龍獻寶、龍鳳呈祥、松鶴延年、五龍至尊、大展鴻圖、麻姑獻壽……”近日,記者走進織金縣城北開發區弘光工藝廠,眼前豁然一亮,功夫茶盤、大理石硯、煙缸、花瓶及各種擺件石雕列滿了整間屋子。廠長馬志舉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要經過七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織金弘光工藝廠是一家民營獨資企業,目前有雕刻師40余人,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年上繳利稅40萬元左右。雕刻材料主要源于銅仁梵凈山下的紫袍玉帶石和織金大理石,紫袍玉帶石紫綠相間、晶瑩剔透,十分美觀;織金大理石多用作雕刻硯臺,具有色澤明艷、蓄墨不干等特點,為硯中上品。各種茶具、酒具、文房用具以及家居擺件經過加以巧妙設計、精雕細琢,其石雕工藝品以整塊雕刻渾然天成而獨具一格,不但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馬志舉出生在織金縣三甲鄉干壩村。早年高中畢業后,出于對石雕工藝的熱愛,毅然拜師學習石雕,兩年后,到貴州石文化雕刻藝術中心打工。由于苦心鉆研,1998年,他的作品《環龍盤》在廣交會上獲得金獎。2000年春節過后,馬志舉懷揣2000元回鄉開起了石雕工藝小作坊。“當時,由于買不起整車石頭,就只好從別人運來的大車石頭中購買一部分。銷售收入一分也不敢亂用。”馬志舉回憶起創業之初的艱難歷程。
由于技藝精湛,馬志舉的石雕很快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并迅速站穩腳跟。2006年,在獲省中小企業局16萬元的扶持基金后,成功注冊了織金弘光工藝廠。此后,連續3年參加“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活動,分別獲“能工巧匠”一、二、三等獎。由于提高了知名度,產品一舉占領了當地大部分銷售市場,同時還遠銷至韓國、美國、日本、新加坡及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馬志舉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基本上每月都有一筆大單生意,且每單生意交易額大多在30萬元以上。幾年下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目前,在馬志舉廠里打工的雕刻師傅有20多人,如遇訂單較多時最多有50多人,工人每月工資在1800元至2000元左右。“另外,根據工作效率和能力的區別,還設有季度獎和年終獎,一般每個工人年收入可達4至5萬元。”馬志舉說,為了加強改進和創新,他又安排廠里的工人輪流到外地工藝廠打工學習新技術。為讓織金石雕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他還經常免費培訓學徒,到目前共培訓40多人。“是‘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活動給了我們做大的平臺。”馬志舉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