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煙瘴氣的環境 王舒/攝
被鋸泥“淹沒”毀掉的良田 王舒/攝
鋸泥流到田間,兩米多深的排水溝已被填滿 王舒/攝
深達數十米的大坑一個接一個,還在繼續深挖 王舒/攝
中國經濟網山東汶上10月28日訊 近日,我們在山東汶上縣白石鎮走訪中了解到,白石鎮這個靠石材“發家”的經濟強鎮內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實,不禁為當地的發展環境和百姓生活深深擔憂。
粉塵、鋸泥污染嚴重
在白石鎮,隨處可見的除了星羅棋布的礦山和石材廠,就是四處堆積的石材廢料,更能代表白石“特色”的應該是終日灰蒙蒙的天空。石材加工產生的粉塵,彌漫到每個角落。房屋上,樹葉上,都蒙了一層乳白色。路上有十幾公分厚的石粉,車輛經過,頓時出現“硝煙彌漫”,如臨戰場,行人不得不戴上口罩,在煙鎖霧繞中穿行。
一位六十多歲的農民大爺說,這里人再熱的天都不敢開窗,這樣屋里的桌子上、床上還有厚厚的一層灰土。在外面晾衣服一會兒就蒙上一層灰,那樣還不如不洗。車輛在白石鎮走上一遭,黑車立馬變成了白色。他戲稱:“來過白石的車都有記號。”
據知情人透露,開采加工石材時,為了防止鋸片過熱,要用水降溫,用化學藥品潤滑,這樣液體和石粉就形成了鋸泥。白石鎮每天產生的鋸泥有2000多立方。這些鋸泥,有的企業趁晚上用車拉到路上傾倒,有的順著田間的排水溝流淌。
在東崗村東邊,一位姓劉的村民指著一條已經被填滿的水溝說:“這條溝有兩米多深,是莊稼地排水用的,可如今都讓鋸泥填滿了。今年夏天下大雨,近400畝莊稼地因無法排水而被淹。有很多鋸泥還被雨水沖到了莊稼地里,有了這東西,莊稼根本不長啊!”不僅如此,鋸泥中的化學藥品浸到地下,嚴重污染了地下水。
在以往,白石鎮因為地下巖層的過濾作用,地下水以甘甜清冽著稱。可如今燒開的水失去了往日的甘甜,而且壺中結上了厚厚的水垢,水面飄著一層白色的漂浮物。不得已,人們只能把家里的水井廢棄,另想辦法。小孟村村民在村外打了一口深水井,供全村人飲用,還有的村子干脆買水喝。
除此外,生活在這里的村民,還要承受刺耳的噪聲。礦山開采,石材加工,機器的轟鳴有時徹夜不息,令人無法入眠。
而當地有關部門在這樣的嚴重污染下并未采取太多的行動。“有時候百姓找了的緊了,就有環保車在路上灑灑水,中啥用!”一位村民無奈的說。
監管者一問三不知
白石鎮規劃的采石面積到底有多大,到底批準了多少家采石場?對于廢棄的采石大坑,既破壞地貌又埋下巨大安全隱患,應該按照國家規定進行修復處理,他們打算怎么做?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于10月10日上午到了汶上縣國土局,接待我們的國土局紀委書記對于以上問題一概不知。
在汶上縣委宣傳部的協調下,我們見到了白石鎮財稅所李所長與一位姓高的副鎮長。李所長表示,2012年8月開始,鎮里已經對采石場及石材廠進行整治,如今已經關停298家采石場及石材廠,還剩余100多家有手續的仍在開工生產。
我們問到安全生產事故今年以來發生過多少起?高副鎮長及李所長說他們不知道,并稱有不少安全事故就是企業主自己私下處理了,鎮里并不知情。
土地用途暗渡陳倉
在白石鎮,我們見到了一家正在建設中的石材廠。整個廠區有20畝地,幾臺加工石材的鋸已經安好。當我們問起現在投資多少時,老板告訴我們,到此為止已經花去300多萬元了。老板拿出了他的環評、土地使用等各項手續說:“如果僅僅是上設備和正常手續費,100萬也花不了,這里面的錢主要是疏通關系了。辦任何一樣手續,都必須是錢開路。”
老板拿出一份蓋有鎮政府財政所公章的收據,那是一張普通的收條,上面寫收“土地復墾保證金壹拾壹萬元”。我們問老板為何不要正式的手續,老板說:“人家愿意給啥就給啥,誰敢討價還價啊!”然后,他指著門口的路說,“這條路被鋸泥埋沒了,政府剛用挖掘機給清理了清理,然后挨家要錢,給我要去了4000元。要是我自己弄,1000塊錢都用不了。但沒辦法,你要是不交,以后開了工,四處找你麻煩。”
在礦山開發之初,政府招商引資心切,有好多企業都辦了證件。而現在上馬的企業,辦證是難上加難。可是,鎮政府、國土局等相關部門并非就此剎住。有知情人說,現在想開發礦山或辦加工廠,找到相關部門的個別負責人,只要花錢打通了關系,就可以先行生產,且無人檢查。
國土局下發的文件顯示,在白石鎮得到官方認可的石材加工廠有38家,而實際上這38家企業所用土地在官方文件中標明的土地用途卻是存放荒料。
白石鎮的石材生產產業畸形發展,大量企業無證無資格生產,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白石鎮的石材產業將何去何從,我們期待著當地政府的回答。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