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影雕之迄源
“江山不幸詩人幸”這句話從創作的本質點透了一個藝術的道理。用這句來說明“影雕”的誕生,同樣是極為合適的。據老藝人回憶,影雕創于“文革”時期。一種藝術手法的創新常常是自然天成的。人為的強求往往難以如愿。荒誕的歲月里,對偉人領袖“誓死捍衛”熾熱的“獻忠心”的活動中,有人提出能否采用“針黑白”的工藝雕琢一幅毛主席的像。這個新穎又大膽的想法即刻為虔誠的人們接受。然而,這不是開玩笑的隨便可以棄之的制作,事關重大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于是一門新工藝就不經意中誕生了。但是,把一張照片不走樣還得傳神地雕在石板上,目下再純熟的技巧都困難重重。明暗該如何表現得豐富又有層次感?真是談何容易!好在精通人物繪畫和西洋透視法的畫家站在身邊熱情指點,憑著對偉人領袖十二分的熱愛和崇拜,他拿出平生最大的本事,一“針”一“針”地琢起來...毛澤東高大的形象屹立在北戴河的沙灘,背景是涌上來的海浪--終于成功了,石雕作品與原來的照片幾近一樣。這該叫什么雕呢?大伙議論著,叫“影雕”吧。對!對!叫“影雕”。多少年后,有人遺憾:若當年就把這一塊影雕寄到北京獻給毛澤東,惠安影雕或許就轟動全國了。
(二)影雕之常識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在很多人感覺中能逼真的把一張圖樣還原雕刻到石板上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沒有一定的功底是做不到的。個人認為影雕是一門模仿工藝,一門既需嚴謹也需要揮灑自我的工藝美術。閩南傳統手工藝不經意發展出來的新工藝--影雕,其采用純黑色、青色等純色花崗巖,經過水磨拋光后,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圖像的輪廓描繪出來,根據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用特制的鋼頭磨成似針一樣細小的合金鋼,通過運用腕力調節針點的疏密粗細、深淺和虛線的變化,而表現圖像。雕制過程中不允許出錯,首重“腕力”,對“眼力”之要求更為嚴苛。尤以雕制肖像為最難。影雕既有攝影光學的同等藝術效果又能體現繪畫筆觸技法,獨具藝術神韻。在現代高科技日新夜異的今天,影雕作為傳統純手工精心制作的藝品,愈彰顯其價值,而且克服了像片圖畫年久會發黃、褪色的缺點,可永久保存。當然,這是手工影雕的工作原理,確切地說是純手工石影雕的。現實中,只要是在平面媒介上加以處理表現圖樣的手法均可稱為影雕。
(三)影雕之選圖
影雕的圖案包羅萬象,選圖廣泛,可入畫者均可為題材。業內常以肖像寫真、婚紗寫真、西洋名畫、人物、動物、山水花鳥、貨幣等等分類。其中西洋名畫泛指人體藝術、西方名畫;人物分A真人肖像中的部分年代久遠者(含歷史名人)、喬丹等,B佛像、神像、日本浮世繪、仕女、古代人像等;動物含飛禽走獸、各類寵物;山水花鳥包含實景拍攝的風景照及繪畫。
(四)影雕之應用
影雕可廣泛應用于家居賓館廟宇壁畫裝飾、碑像寫真、案頭擺設、紀念禮品,不僅是饋贈之工藝佳品,更是具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美術收藏作品!
(五)影雕之人力資源
制作影雕之藝師須受嚴格訓練,經多年之努力始可得心應手。現階段影雕工人以十多歲到二十多歲者居多,又以女性最多。有專業美術基礎的不多,九成以上為民間從師學藝。出類拔萃者較少。
影雕之發展與現狀
影雕堪稱“中華一絕”,是對其藝術品位的肯定,然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誠如魯迅先生所言: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影雕整整沉寂了十多年,至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才漸為推廣,然知者尚且不多,懂鑒別者更寥寥無幾。在此情況下,以激光影雕品充手工影雕品常有發生,以按摩器雕刻影雕品充純手工影雕品更是極其普遍的現象。部分廠家錄制了純手工影雕雕刻現場光盤,實際交貨都是電動工具雕刻影雕品,不明就里的客戶根據其錄制光盤或現場短時間的考察都會相信定購定制的是純手工影雕品的。
惠安崇武是影雕的發源地,80%的影雕銷往日本、歐美等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客人在定制影雕時都會指定要純手工雕刻,這是需方市場的成熟,也是客人鑒別能力的提升,瞞天過海、以次充好終究會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影雕的市場依然廣闊,從純手工到機械化電腦化,傳統影雕工藝究竟是前進了抑或是倒退呢?我不敢妄下斷言。但我相信,在高新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手工藝將以其傳統獨特的魅力而更耀光彩!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