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定縣洪山鄉是“永定紅”花崗巖的重要產區,礦業經濟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由于大部分采取露天開采的形式,當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近年來,洪山鄉積極開展“紅色石材,綠色開采”理念,逐漸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和諧發展的路子。
走進永定縣洪山鄉的新鑫磊石場,一座長滿了綠色植物山頭讓人眼前一亮,茅草、綠樹、鮮花、青草,石階小道上還不是出現可愛的花崗巖雕刻,就像一個公園一樣。石場業主林穎說,“我們基于的想法是今天為社會創造財富,將來為后人留下公園,逐步形成了‘紅色石材、綠色開采’的這個企業核心理念,前后有種了20多種樹、10來種花卉還有3種藤。”
林穎告訴記者,這是石場正在興建的礦山公園,而在五年前,這里礦山的排土場,當時還是一片光禿禿的景象。2009年以來,面對環境破壞的壓力,為了石場的發展,業主開始了礦山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們從規劃入手,首先做好排水固土工作。林穎說,“通過平臺、多個平臺加這種角度,降低了總的坡度,這邊也就穩固了,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制定了后流水的這種方式,也就是說搞一個2%的坡度往花崗巖區域去,不讓水直接沖刷排土場的表面,這樣子可以做一穩固排土場,不產生水土流失,杜絕泥石流。”
在這個公園里,讓記者感到疑惑的是,山頭上雖然可以看到不少的綠樹,但是更多的是比人高的茅草,看上去有點荒涼,林穎告訴記者,這些茅草可是礦區恢復植被的“先鋒”,“它是蘆草,用草固土、土種樹、樹成林,我們這三個步驟,如果沒有草,土是會流動的,種不了樹,樹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再來做撫育工作(砍去茅草),然后達到郁閉(成林)的效果。”
“要把尾巴部分砍掉,留三十公分左右,根部還要沾上黃泥漿,更容易成活。”在洪山,像新鑫磊石場一樣,其他的礦山企業也加入到了“紅色石材、綠色開采”的行列之中。開春過后,隨著春雨的降臨,各礦山都是一派忙碌的植樹種草景象。洪山鄉鄉長張偉根說,“我們很多礦山業主購買了很多草籽,有兩千斤左右,還有幾萬棵的樹苗,利用這個大好時機,現在很多礦山都在種了。”
據了解,為了改變過去重開采、輕治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差的情況,永定縣洪山鄉要求礦山企業推廣鋸臺切割等新技術,打造標準化礦山,同時積極推動礦山企業落實水保方案和環保措施,走綠色開采的道路。“使我們的礦山在有序開采的同時,也使我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經過幾年的時間,改變我們洪山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 這是張偉根鄉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