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福建省多山多水多森林,孕育了石材、石雕、玉雕、木雕等傳統技藝,享譽全國。
新一輪援疆開始以來,福建省通過產業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傳統技藝引入受援地昌吉回族自治州,使之生根、開花、結果,為當地經濟發展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和亮點,壯大了經濟總量,拉動了就業,地方財政增加了收入,受援地各族群眾得到了實惠。
石頭變石材經濟活起來
奇臺縣南依天山,北靠北塔山,不缺少石頭,但以前卻不知道石頭也是資源,也能變成錢。
奇臺縣搞石材產業的時間并不長,2006年才開始對石材資源進行勘探,花崗巖石材資源儲量達30億立方米,有以卡拉麥里金、卡拉麥里銀和戈壁藍寶三大色系為主的十幾個品種,被評為“中國名優特石材品種”。
在福建省對口支援下,奇臺縣規劃建設了面積達4.4平方公里的閩奇石材產業園區。截至目前,入駐閩奇石材產業園區的企業達到87家,主要有石材加工、廢粉廢渣綜合利用、石藝雕刻等企業,年產能達到1200萬平方米,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7月底,記者來到閩奇石材產業園區里的奇臺縣恒盈石材有限公司采訪。該公司是福建對口支援昌吉州前方指揮部引進的產業援疆重點企業。公司總經理余世演介紹,為實現對石材生產及銷售的精細化、標準化管理,公司投資200多萬元用于信息化管理系統研發,將遠距離射頻識讀技術、二維碼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應用在石料開采到板材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顏色跟蹤以及生產經營數據的集成化管理,這種做法深受其他企業的認可和借鑒。
新疆地域偏遠、冬季寒冷漫長的自然條件和受制于交通運輸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石材的運輸不便,為做大做強奇臺石材產業,2012年奇臺縣恒盈石材有限公司借助新疆中鐵快運開啟石材集裝箱專列,由新疆直發上海蘆潮港。該公司在蘆潮港建立了占地300畝的全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卡拉麥里金石材批發物流園區,年銷售額達20億元。
“專列的開通徹底解決了奇臺石材的通路,內地客戶再也不用遠涉數千公里到新疆,只需到上海蘆潮港即可現貨選購,并實現全年12個月的不間斷供貨。”余世演說。
據了解,恒盈石材有限公司現有員工6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當地人。“我以前是跑運輸的,1個月能掙3000多元。去年來恒盈公司上班開鏟車,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今年3月我介紹了好朋友王文超來公司上班,他現在一個月最少掙5000元。”家住奇臺縣古城鄉的趙永善高興地說道。
同在閩奇石材產業園區的奇臺縣大華石業公司是福建大華集團下屬的一家集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張樺介紹,集團今年將在閩奇石材產業園區打造占地2704畝、總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的新疆絲綢之路國際石材城,項目總投資10億元,計劃5年建成。
“項目是集綜合會展、商服配套、石材展貿加工、倉儲物流、景觀廣場和絲路文化景觀長廊等為一體的綜合城。”張樺說,“項目的實施遵循國際化設計理念,聚集資金、人才和信息,打造亞歐大陸橋上的全新石材產業橋頭堡,成為中國西部的石材之都。”
新疆絲綢之路國際石材城項目的開建,將奇臺縣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福建省的資金優勢、觀念優勢、人才優勢相結合,是構建產業援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同時,對于提高奇臺縣乃至新疆石材產業檔次,提升石材行業配套服務水平,樹立奇臺石材卡拉麥里金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張樺告訴記者“項目已正式動工,建成后年生產板材1250萬平方米,銷售收入達16億元。同時,項目涉及的工業及相關服務業可以提供近3200個就業崗位。”
2013年,奇臺縣閩奇異形石材公司在閩奇石材產業園區建廠并投產。“我們將傳統石材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板底、板邊、小料、廢料等進行篩選,并再次利用,進行異形加工。提升了加工的空間,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幅度在20%—25%,我們引進的新技術、新設備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技術含量,同時填補了當地石材異形加工的空白。在我們的帶動下,現在園區有11家異形石材加工企業。”奇臺縣閩奇異形石材公司總經理鄭維冬說,“這幾年奇臺縣石材產業的飛速發展讓人震驚,同時全縣的運輸、物流、餐飲、酒店、商品零售等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城市的建設更是日新月異。”
據記者了解,奇臺石材年產量已占到新疆石材業的半壁江山,這和福建的產業援疆密不可分。在福建企業的帶動下,不少奇臺本地人也搞起了石材加工。
新一輪援疆開始以來,福建省通過產業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傳統技藝引入受援地昌吉回族自治州,使之生根、開花、結果,為當地經濟發展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和亮點,壯大了經濟總量,拉動了就業,地方財政增加了收入,受援地各族群眾得到了實惠。
石頭變石材經濟活起來
奇臺縣南依天山,北靠北塔山,不缺少石頭,但以前卻不知道石頭也是資源,也能變成錢。
奇臺縣搞石材產業的時間并不長,2006年才開始對石材資源進行勘探,花崗巖石材資源儲量達30億立方米,有以卡拉麥里金、卡拉麥里銀和戈壁藍寶三大色系為主的十幾個品種,被評為“中國名優特石材品種”。
在福建省對口支援下,奇臺縣規劃建設了面積達4.4平方公里的閩奇石材產業園區。截至目前,入駐閩奇石材產業園區的企業達到87家,主要有石材加工、廢粉廢渣綜合利用、石藝雕刻等企業,年產能達到1200萬平方米,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7月底,記者來到閩奇石材產業園區里的奇臺縣恒盈石材有限公司采訪。該公司是福建對口支援昌吉州前方指揮部引進的產業援疆重點企業。公司總經理余世演介紹,為實現對石材生產及銷售的精細化、標準化管理,公司投資200多萬元用于信息化管理系統研發,將遠距離射頻識讀技術、二維碼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應用在石料開采到板材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顏色跟蹤以及生產經營數據的集成化管理,這種做法深受其他企業的認可和借鑒。
新疆地域偏遠、冬季寒冷漫長的自然條件和受制于交通運輸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石材的運輸不便,為做大做強奇臺石材產業,2012年奇臺縣恒盈石材有限公司借助新疆中鐵快運開啟石材集裝箱專列,由新疆直發上海蘆潮港。該公司在蘆潮港建立了占地300畝的全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卡拉麥里金石材批發物流園區,年銷售額達20億元。
“專列的開通徹底解決了奇臺石材的通路,內地客戶再也不用遠涉數千公里到新疆,只需到上海蘆潮港即可現貨選購,并實現全年12個月的不間斷供貨。”余世演說。
據了解,恒盈石材有限公司現有員工6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當地人。“我以前是跑運輸的,1個月能掙3000多元。去年來恒盈公司上班開鏟車,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今年3月我介紹了好朋友王文超來公司上班,他現在一個月最少掙5000元。”家住奇臺縣古城鄉的趙永善高興地說道。
同在閩奇石材產業園區的奇臺縣大華石業公司是福建大華集團下屬的一家集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張樺介紹,集團今年將在閩奇石材產業園區打造占地2704畝、總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的新疆絲綢之路國際石材城,項目總投資10億元,計劃5年建成。
“項目是集綜合會展、商服配套、石材展貿加工、倉儲物流、景觀廣場和絲路文化景觀長廊等為一體的綜合城。”張樺說,“項目的實施遵循國際化設計理念,聚集資金、人才和信息,打造亞歐大陸橋上的全新石材產業橋頭堡,成為中國西部的石材之都。”
新疆絲綢之路國際石材城項目的開建,將奇臺縣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福建省的資金優勢、觀念優勢、人才優勢相結合,是構建產業援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同時,對于提高奇臺縣乃至新疆石材產業檔次,提升石材行業配套服務水平,樹立奇臺石材卡拉麥里金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張樺告訴記者“項目已正式動工,建成后年生產板材1250萬平方米,銷售收入達16億元。同時,項目涉及的工業及相關服務業可以提供近3200個就業崗位。”
2013年,奇臺縣閩奇異形石材公司在閩奇石材產業園區建廠并投產。“我們將傳統石材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板底、板邊、小料、廢料等進行篩選,并再次利用,進行異形加工。提升了加工的空間,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幅度在20%—25%,我們引進的新技術、新設備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技術含量,同時填補了當地石材異形加工的空白。在我們的帶動下,現在園區有11家異形石材加工企業。”奇臺縣閩奇異形石材公司總經理鄭維冬說,“這幾年奇臺縣石材產業的飛速發展讓人震驚,同時全縣的運輸、物流、餐飲、酒店、商品零售等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城市的建設更是日新月異。”
據記者了解,奇臺石材年產量已占到新疆石材業的半壁江山,這和福建的產業援疆密不可分。在福建企業的帶動下,不少奇臺本地人也搞起了石材加工。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