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我國石材工業發展速度很快,規模很大。但大得不強,大得太分散,大得效益不佳,大得技術水平低下。所謂大,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是靠眾多小企業enterprise/的產量“堆積”而成的。這種局面的結果是大而不強,很難使行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于是石材工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日益突出。業內人士認為,石材工業結構調整既要適應國家宏觀總體經濟形勢,也要具有新的內容和新的含義。也就是說,我們在理解結構調整時不應只限于經濟結構,它實際上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具體到石材行業,它涉及到經濟、技術、資源、環境、法制等各個方面。具體地說主要有:
1?行業整體結構調整 這種調整的實質就是要使中國的石材工業適應國際經濟大環境,最終成為外向型的工業。我們從世界石材強國意大利、西班牙看,其生產產品sample/主要是供出口,像意大利年出口在30多億美元,大致要占行業的80%;西班牙年出口8億多美元,占國內生產量的30%。我國年出口8億美元,而且從1995年才突破7億美元,近5年才緩緩升至8億美元,年增長平均2?6%,基本上是處于徘徊狀態。可以說,我國石材工藝外向型發展的潛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僅僅加大出口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思想觀念、貿易trade/規則、管理體系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2?企業enterprise/性質的調整 我們從石材行業發展比較好的企業enterprise/看,國有經濟性質以外的發展得就比較好,像民營、合資企業enterprise/,這些年逐漸成為石材行業的龍頭,尤其我國石材界“第一集團軍”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佐證。這里不是說國有經濟不好,而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不再直接管理企業enterprise/了,管理企業enterprise/只是靠間接的經濟手段了。“婆婆”沒了,自然經濟成分多元化,企業enterprise/的性質也就向多元化方向調整。
3?生產布局的結構調整 石材工業生產的基本現狀是“小、土、散、亂”。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還在以找礦、開石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動力,新的一輪“小、土、散、亂”有可能再次擴大規模。我們認為,除非有好的品種、生產有相當的規模,否則,只能限制其發展。因此,調整石材生產布局,上大限小,建設相對集中的石材工業基地再次被提到日程上。
4?生產技術的調整 目前我國石材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尤其是礦山技術水平更低。主要原因是:一般礦山開采需要投入的資金很多,因礦山屬地原因以及當地快速致富思想作祟,使得沒有條件也要上,加上資金缺口很大,機械化程度很低,無法改變技術落后的現實。因此,礦山技術的調整是以資金為基礎,以品種、規模為結果,以技術為手段,來整體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5?石材產品sample/出口結構、生產總量的調整 我國石材出口產品sample/制成品少,附加值低是不爭的事實。在總量上,也應得到控制,即靠資源性的增長要受到抑制。我們可以算一筆賬,現在我國已有15000萬立方米的荒料的年產量,按可利用的85%計算,就應創造1500億元的價值,而實際上才700億~800億元,主要是產品sample/質量低、使用價值差、深加工水平低等造成的。所以,要在已有的產量上做文章,搞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簡單地從總產量上增加是不可取的。
如果在石材工業結構調整時兼顧以上幾方面,我國的石材工業就能在解決“小、土、散、亂”之后,形成幾大基地、幾大名牌、幾大集團,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石材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