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一般采用大理石、花岡石、惠安石、青田石、壽山石、貴翠石等作材料。花岡石、大理石適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壽山石的顏色豐富,更適宜于小型石雕。石雕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根據石料性質和雕刻者的習慣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二種:一是傳統的方法,構思、構圖、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個人獨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畫好水平線和垂直線,打格子取料,用簡易測量定位的方法進行雕刻。二是采用新的工藝,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后將石膏像(模特兒)作為依據,依靠點形儀,再刻成石雕像。
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說過:“城市雕塑從來就是各個時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的產物,亦是各個時代審美觀念永久性材料凝固存留下來千古的歷史腳印,既為當代人民服務,亦為后世所欣賞,這從古今城市雕塑的作用中就可以得到佐證。”的確,城市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是藝術地紀錄城市歷史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它已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們可以從一個城市雕塑記住一個城市。城市雕塑被認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創作設計的城市雕塑就必須留履行好雕塑的文化責任。
城市雕塑應當承載他的城市的風土人情、自然氣候、城市發展等等獨有的氣質。現代城市的發展,使城市人居環境和環境公共藝術成為城市設計和規劃的核心問題之一。城市雕塑作為公共環境藝術、城市環境中最具文化品質的構成要素,受到眾多的建筑師、規劃師、公共藝術家和政府決策者的高度重視。以城市為背景、由特定的環境因素決定并布局于具有特定含義的地點的一種形象性的建筑藝術造型――城市雕塑,具有其它文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獨特功能,它能夠集中地反映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昭示城市特色和個性特征。宏觀上,城市雕塑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文化滲透力和感召力,吸引人們對城市的關注,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作為城市的標志,又成為這個城市文明和進步的象征。微觀上,城市雕塑可以增強環境的藝術性質與文化性,改善區域空間,組織空間秩序,增強空間的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城市雕塑屬于環境藝術,不像一般的雕塑作品只追求作品自身的藝術性和完整性,它必須以城市環境為背景,從時間、空間、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上與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間環境形成相互聯系的整體與系統。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指出:“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們空間形式和地方部位。”
雕塑以其靜止的形象和富于歷史性的主題,隱含著空間場所的文化意義。城市各具特色,文脈傳承不同,必須對雕塑區域文脈進行全面的解構,才能使城市空間文化意義的積淀通過雕塑的藝術語言表達,城市空間要素中最富于生命活力的內容凸現出來,真正實現文脈傳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創新發展。
當代城市雕塑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于形形色色的社會病和精神疾病也具有不可低估的療敷作用。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種種暴力需要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來制止,人類的種種社會病和精神疾病更需要得到精神的療救,除了需要哲學、宗教道德的力量,也需要藝術及特殊藝術形式的城市雕塑文化內涵的作用。
城市雕塑包含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①反映時代精神;②反映自然文化遺產;③體現藝術性、思想性和人文關懷。同時,城市雕塑的文化內涵還具體體現在它與環境的關系、與人的行為、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等等方面。
任何城市雕塑都不是單擺浮擱的,而是某一建筑群、廣場、園林乃至整個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一個好的城市雕塑家要懂得創造其作品在形體和空間之外的語言,也是其所依附的整體的思想內涵、精神境界。(吳良鏞語)
作為審美文化的構成部分,城市雕塑藝術代表了本城市、本地區的文化檔次和精神風貌。某些城市的雕塑作品,由于反映了該市或地區某些方面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文化內涵,藝術上又比較成功,受到公眾的喜愛,從而被公認為該城市或地區的標志。
文化最核心的內涵是一種價值觀念。這是特定民族、階級、群體所代表的理想、信念、信仰、價值觀念。它是群體一代又一代生活方式彼此相傳的核心。毋庸置疑,中國文化歷來都重視教化作用,中國繪畫、書法倡導:“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國的城市雕塑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品位和民族特征,而所謂民族的又不能簡單等同于民俗的,作為城市靈魂的城市雕塑更應堅守和光大我們民族傳統的優秀審美品質,在批判西方文化負面影響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吸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華,從而全面、準確地理解城市雕塑的含義與任務,將中國城市雕塑的文化內涵豐富至一個更新更高的境界。
概而言之,一個秉承了文化精髓,展示了藝術魅力的雕塑才是我們需要的。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