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充滿焦慮的石材界,焦慮來自激烈的生存競爭,來自不可預測的市場變化,來自身處實體傳統制造業如何突圍的石代課題……而光明活了下來,并且以張弛有度的發展節奏演繹著老牌石企的風范。本期《石邦》人物對話光明石材董事長黃明經,洞悉焦慮所困住的迷離之下,何處是光明?

▲光明石材董事長黃明經
G324國道對水頭石材產業的意義,每個石材人深諳不已。它就像一條大動脈,牽引著水頭石材產業的初始布局,眾多老石企盤踞于此,并由此向道路兩端延伸開去。黃明經一手創辦的光明石材和錦明石材就在這條主軸線上,并且占據了早期發展起來的核心地帶——蟠龍開發區。

▲位于蟠龍開發區的光明石業總部
上世紀90年代,大批水頭人開始進軍石材生產加工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材人”。而正是這批最早的石材打工者,吹響了水頭石材產業揚帆的號角,憑借學到的石材加工經驗開起了自己的石材廠。從起初的加工外運做起,沿水頭G324國道兩旁開始,形成原始的馬路經濟。近20年過去,幾千個日夜更替,在光明與黑暗往復之間,產業格局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明經作為早一批石材人,一面親歷也見證著這個產業的掙扎與壯大,一面在產業變革間完成著事業的轉型和擴張。在產業變遷之下,沒有誰比他更了解,危機與優勢的轉化之道。
從配套廠商到老牌石企
光明的前身,并不純粹定位石材,而是與石材開采息息相關的金剛石刀具。從1991年的光明金剛石刀具廠,到2002年正式進軍石材產業,黃明經所經歷的這個階段,剛好是南安石材產業最為原始的初級階段。
彼時,石井礦山的開采環境孕育了刀具配套廠商的商機,不斷興起的石材生產加工產業之下,全國各地的石材工具配套商家聚集于此。黃明經在描述這段回憶時,當時的馬路市場粗放而繁榮的畫面被形象地勾勒出來。在加劇的競爭壓力下,黃明經看到了另一個商機。由于長期給石材廠家提供刀具和焊接等其他工具,黃明經對石材耳濡目染,并且憑借著刀具生意積累的良好信譽和人脈資源,在平日里的刀具生意之外開始對石材貿易有了初步的涉水,為自己的石材銷路打開了一扇大門。在對石材日積月累的深入了解,并對市場趨勢做了判斷后,黃明經調轉方向,將事業的船舵駛向了石材產業。
2002年建成的蟠龍開發區,更加堅定了黃明經闊步石材路的決心。他將公司位置駐扎于此,并正式注冊福建南安市光明石業有限公司,真正開始了專業化的石材版圖。在此后的16年里,他先后創立了5家石材公司,觸角伸至新疆、南通等地,實現石材全產業鏈的擴張。
2011年到2013年可以說是石材行業發展的最頂峰時期,石材產量增長率達到了最高值。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黃明經趁勢而上,加大了企業發展的步伐,時隔9年時間于水頭又成立了錦明石業,以滿足更大需求的業務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2012年,黃明經瞄準新疆卡拉麥里金礦山,大手筆地在新疆博樂市成立新疆光明礦業,首期自建廠房100畝,并配套了齊全的機械設備。在黃明經看來,作為石材裝飾行業的先行者,必須在石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選材”上就做到精益求精。此前,光明已擁有主打品種金蝴蝶、意大利灰、水晶米黃、奧特曼等多座自主礦山,從源頭保證品質的輸出,力爭為客戶提供優質而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安心快捷的服務。

▲卡拉麥里金礦山
緊接著,隨著2013年南通新光明石業的成立,黃明經旗下的第四家公司正式誕生,且更近距離地掌握了華東要地的市場需求。該公司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配置數十臺世界先進生產設備,如今也已投入規模化生產。憑借著地處長江經濟帶和南通如皋港口的優勢地理位置,新光明所在的南通石材產業城吸引了大批南安規模石材企業奔流而上,投資建廠。而由于近兩年嚴格的環保政策壓力,上海、杭州等地石材市場的關停,也讓這一塊地區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寶地,在承接了大量華東地區石材企業的同時也為該地區帶來了更大的市場需求。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新光明作為光明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材生產、加工、銷售的又一駐點,承襲光明先進的生產設備,優秀的專業管理技術人才,致力于為更多客戶生產優質的石材產品,實現“產、展、銷”一條龍服務。

▲2013年南通新光明石業成立
將版圖再次拉回水頭。2014年,黃明經在水頭海聯開發區啟用占地6萬平方米的光明石材城。與之前的擴張不同的是,光明石材城最初以石材市場的定位而面市。隨著眾多老市場升級改造,這里承接了許多無處安放的國產石材商家,逐漸形成了專業化和集中化的國產石材專場,在清一色的大板市場中脫穎而出,并且利用光明多年的品牌口碑和資源,高度專業化的運營,集合市場內多家優質國產石材貿易商的實力和渠道,共同做大國產石材出口,將國產石材推向國際市場。
這無形中散發出來的市場信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黃明經啟發。同時,各地礦山因為環保政策而關停,看似水深火熱的國產石材市場卻讓黃明經產生了對國產石材的更大興趣。他先后于江西和山東考察了礦山,在對品種做了市場評估后包下礦山,并有計劃性地推向市場。黃明經認為,國產石材的市場需求和價值不應該被低估。“很多人都在說,市場需求不斷萎縮,但國家基建這一塊市場再過十年也不會飽和。城市在發展,動車、高鐵、高速一直在建,慢慢地會深入每一個縣級,可以說國家建設每年的數量都不會減少,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我們要主動走出去開拓市場,所以對國產石材我還是比較看好的。”與此同時,針對時下敏感的環保問題,黃明經也建議,礦山不能盲目開采,開礦點、風險、市場前景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考量,做好規劃。
作為石材前輩,黃明經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相反,身經百戰之后,他有了更多的經驗以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更迭,帶領光明演繹老牌石企的風范。
全新戰役 精細化求突圍
“石材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深刻體會過石材產業“暴利狂歡”的黃明經,和眾多老一代石材人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迎接這一場全新的戰役。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容不得他有太多的舉棋不定,他需要對這個產業,對自身企業的定位和發展做出最快速和果斷的判斷——“南安石材產業發展到現在,要進一步實現大范圍的擴張,可能性不大,畢竟土地有限。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緊抓產品質量,走精細化發展道路才行。”
在眾多企業為不斷縮減的工裝市場份額爭得焦頭爛額之時,黃明經早已另辟蹊徑,將家裝市場作為光明的另一利潤增長點,伺機而出。如今當家裝市場已進入石材人的視野,成為眾多石企走出低迷陰影的救命稻草時,積累了多年的市場基礎和生產服務經驗的光明相比于剛入市的新手,已走在了前列,在家裝藍海中持續發力。
“目前家裝市場的石材應用比例不到20%,開發空間很大,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會不斷推動石材在裝飾領域的應用。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石材工廠轉向家裝,這已經成為了‘新常態’,但其中的轉型并不容易。”黃明經對《石邦》雜志說道。天然石材作為一種極佳的裝飾材料,因其耐磨、經久等優良的物理特性,天然的紋理和富厚的顏色,而具有其他質料無可相比的裝飾性和文化內在。但長期以來卻因 “輻射論”被世人詬病。盡管權威部門已經辟謠,傳播速度卻相對滯后,消費認知誤區依舊存在。黃明經認為,若要完全消除不實輿論,還需石材產業加強營銷,用品牌和實例正名,“做亮一個點,照亮一大片。”而放眼于個體之間,這首先需要從自身做起,從產品的精細化入手,提升石材產品的附加值。

▲光明工廠進行多次升級,淘汰老舊設備,引進最適合每個生產環節的新設備。
“無論是做家裝還是工裝,專注于某個細分領域才是應對競爭加劇壓力的經營策略。”黃明經認為,如今在告別暴利時代之后,想要在千篇一律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就是一場專注力的博弈了。“當下,整個社會對石材的需求總量相比前些年有了明顯的減少,僧多粥少,只有走精細化線路,在差異化競爭中保持優勢,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擁有并不斷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有出眾的表現,搶占穩固的一席之位。”
基于此,黃明經在專注經營金蝴蝶、意大利灰等品種的產品細分基礎上,對工廠進行多次升級,淘汰老舊設備,引進最適合每個生產環節的新裝備,并對員工進行深度培訓,由理念到行動,灌輸精細化生產和管理理念,研發和深化工藝技術,深度挖掘石材的附加值。“從廣度到深度,從多元到專業,這是一個長期沉淀的過程。在認清形勢和自身定位后,需要有足夠的定力和耐心,讓精細化去驗證市場的廣度。”黃明經說道。
立足長遠 環保需先行
“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放置于整個產業環境中,正確認清形勢,才能夠更有方向地前行。”黃明經在采訪中提及整個產業發展的現狀時倍感沉重地說道。
首當其沖的是環保,這是產業第一個需要突破的問題。企業唯有節能減排,同時提升自己的產品,比如以精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去應對變化的市場;另外一個問題是推動石材的標準化。產品標準化了,就可以進入建材超市,打開家裝市場也更容易。而非標產品,就只能放在車間,再根據客人的具體需求進行切割,比較被動。
此外,機制也是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談話間,黃明經多次提到礦山政策的問題:“以礦山開發為例,我們國家和國外不同,我國在礦山開采上大多只有兩三年的權限,這樣就容易造成礦山資源的浪費。”他對《石邦》雜志分析道,“因為有些礦山資源并不是特別好,企業光辦證、造路、剝山皮就要兩三年,這樣時間一過,證馬上就要到期了,企業什么都沒開采到。這直接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加速開發到好的資源,進行破壞性的開采。很多企業在三年之內就恨不得將礦山全部資源開采殆盡,原先價值高的荒料,直接以低價售出,搞亂了市場。”
看穿行業的瓶頸所在,對于以石為生的水頭該如何奠定持續并加強優勢地位,也尤為關鍵。“雖然說這兩年國內石材市場疲軟,但南安石材產業依舊保持堅挺,這很不容易。”黃明經說道,這里面少不了行業的主動作為。尤其是環保方面,其實是南安的一大優勢。“南安石材工業協會很早就組織企業做污水處理,還集資創立了石粉綜合處理廠,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光明石業工廠車間
此外,南安的污水處理環保設備大多由本土企業研發,粉塵處理技術相對成熟。“如今全國環保風暴抓得這么嚴,南安受到沖擊的企業卻不多。之前的未雨綢繆讓我們在產業競爭中保持了身位的領先。”
而讓黃明經充滿信心的是,南安還具備另一個優勢,即走出去的視野。“南安向外省、國外延伸得早。現在水頭的‘石二代’,很多人有留學背景,有膽識、有經驗,再加上遍及全國各地的70個異地商會和南安供銷大軍,這一點放在全國其他石材產區是難以做到的。所以發展到現在,南安石材產業的配套已經十分成熟,在本地就能實現配套,本地石材機械的質量也不輸國外的設備。而從地理優勢來講,廈門有幾千家進出口貿易企業,為南安石材做貿易配套服務。產業集群、環保、金融配套等,已臻成熟,不斷致力于打造‘世界石材之都’。”
抱團求新 煥發產業活力
采訪黃明經時,是他從南通出差回來的第二天。一早他便來到了辦公室,開始日常的工作。一天之中,黃明經的精力不僅要放在公司的管理上,作為水頭鎮商會會長,以及中華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副會長,福建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身兼數職的黃明經還需要抽出多數的時間,處理各個協會組織的重要事務。今年是他任水頭鎮商會掌舵者的第三年。三年間,他聯合其他龍頭企業創立電商平臺、建設專業石博會展館,發揮商會協會組織的力量,推動了南安石材產業從作坊式加工發展向一個成熟的產業集群過渡的進程。
去年,光明聯合行業內多家龍頭企業投資2億元共同建起了石博會專業展館,并推進整個石博會的品牌升級,讓更多人看到抱團的力量。“一家企業做得再大,也沒法把所有產品做齊全。唯有搭建石博會這個平臺,實現商機共享才是最好的出路。”不過,黃明經表示,未來,要想把石博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多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不僅如此,為了響應打造石材千億產業的政策,把水頭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特色的國際石材加工制造基地,光明聯合幾家龍頭企業集資,計劃在海聯片區建設石材協會大廈、水頭商會大廈以及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石材進出口協會大廈3棟總部大樓。這3棟大廈連在一起,規劃占地面積40多畝,建成后將吸引包括石材輔料、機械、金融配套、進出口貿易、石材學院培訓班在內的各種配套入駐。屆時,海聯片區將匯聚總部大樓、英良五號倉庫、海西石材城、光明石材城,石博會展館會,涵蓋石材加工、展示、貿易、金融、輔料配套等各個鏈條,形成石材產業一條街。


▲南安市水頭商會到外考察
而協會作為一個平臺,對于黃明經而言,責任重大。目前他所領導的兩個商協會合起來有600多個會員企業,很多都集中在石材領域。這兩個協會中,會員發展都是逐漸年輕化,以年輕企業家、創二代居多。“這些年輕人能力很強,很多都是高學歷,思維超前。現在市場不景氣,我經常鼓勵他們,要多走出去,接觸一些比較創新的模式,石材產業才能煥發新活力。為此,我們經常組織商會會員到全國各地進行考察交流,也出去參展,會會業內同行,看看別人在做什么新產品,同時也交交朋友,發現新的商機。”
編后語
當石材人告別安逸的買賣石代,來到了另一個需要仰望的高峰面前,前路在哪成了多數石材人都在尋找答案的問題。然而通往光明的路沒有捷徑,這是黃明經從“光明”創辦伊始就深深銘記的現實問題——誰都無法避開,唯有專注的實力積淀和敏銳的商業洞察方能緊跟市場。幾經波蕩的商場,置身于撲朔變遷的產業中,黃明經追求的光明石路也變得愈加清晰。
來源:石邦

▲光明石材董事長黃明經
G324國道對水頭石材產業的意義,每個石材人深諳不已。它就像一條大動脈,牽引著水頭石材產業的初始布局,眾多老石企盤踞于此,并由此向道路兩端延伸開去。黃明經一手創辦的光明石材和錦明石材就在這條主軸線上,并且占據了早期發展起來的核心地帶——蟠龍開發區。

▲位于蟠龍開發區的光明石業總部
上世紀90年代,大批水頭人開始進軍石材生產加工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材人”。而正是這批最早的石材打工者,吹響了水頭石材產業揚帆的號角,憑借學到的石材加工經驗開起了自己的石材廠。從起初的加工外運做起,沿水頭G324國道兩旁開始,形成原始的馬路經濟。近20年過去,幾千個日夜更替,在光明與黑暗往復之間,產業格局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明經作為早一批石材人,一面親歷也見證著這個產業的掙扎與壯大,一面在產業變革間完成著事業的轉型和擴張。在產業變遷之下,沒有誰比他更了解,危機與優勢的轉化之道。
從配套廠商到老牌石企
光明的前身,并不純粹定位石材,而是與石材開采息息相關的金剛石刀具。從1991年的光明金剛石刀具廠,到2002年正式進軍石材產業,黃明經所經歷的這個階段,剛好是南安石材產業最為原始的初級階段。
彼時,石井礦山的開采環境孕育了刀具配套廠商的商機,不斷興起的石材生產加工產業之下,全國各地的石材工具配套商家聚集于此。黃明經在描述這段回憶時,當時的馬路市場粗放而繁榮的畫面被形象地勾勒出來。在加劇的競爭壓力下,黃明經看到了另一個商機。由于長期給石材廠家提供刀具和焊接等其他工具,黃明經對石材耳濡目染,并且憑借著刀具生意積累的良好信譽和人脈資源,在平日里的刀具生意之外開始對石材貿易有了初步的涉水,為自己的石材銷路打開了一扇大門。在對石材日積月累的深入了解,并對市場趨勢做了判斷后,黃明經調轉方向,將事業的船舵駛向了石材產業。
2002年建成的蟠龍開發區,更加堅定了黃明經闊步石材路的決心。他將公司位置駐扎于此,并正式注冊福建南安市光明石業有限公司,真正開始了專業化的石材版圖。在此后的16年里,他先后創立了5家石材公司,觸角伸至新疆、南通等地,實現石材全產業鏈的擴張。
2011年到2013年可以說是石材行業發展的最頂峰時期,石材產量增長率達到了最高值。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黃明經趁勢而上,加大了企業發展的步伐,時隔9年時間于水頭又成立了錦明石業,以滿足更大需求的業務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2012年,黃明經瞄準新疆卡拉麥里金礦山,大手筆地在新疆博樂市成立新疆光明礦業,首期自建廠房100畝,并配套了齊全的機械設備。在黃明經看來,作為石材裝飾行業的先行者,必須在石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選材”上就做到精益求精。此前,光明已擁有主打品種金蝴蝶、意大利灰、水晶米黃、奧特曼等多座自主礦山,從源頭保證品質的輸出,力爭為客戶提供優質而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安心快捷的服務。

▲卡拉麥里金礦山
緊接著,隨著2013年南通新光明石業的成立,黃明經旗下的第四家公司正式誕生,且更近距離地掌握了華東要地的市場需求。該公司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配置數十臺世界先進生產設備,如今也已投入規模化生產。憑借著地處長江經濟帶和南通如皋港口的優勢地理位置,新光明所在的南通石材產業城吸引了大批南安規模石材企業奔流而上,投資建廠。而由于近兩年嚴格的環保政策壓力,上海、杭州等地石材市場的關停,也讓這一塊地區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寶地,在承接了大量華東地區石材企業的同時也為該地區帶來了更大的市場需求。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新光明作為光明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材生產、加工、銷售的又一駐點,承襲光明先進的生產設備,優秀的專業管理技術人才,致力于為更多客戶生產優質的石材產品,實現“產、展、銷”一條龍服務。

▲2013年南通新光明石業成立
將版圖再次拉回水頭。2014年,黃明經在水頭海聯開發區啟用占地6萬平方米的光明石材城。與之前的擴張不同的是,光明石材城最初以石材市場的定位而面市。隨著眾多老市場升級改造,這里承接了許多無處安放的國產石材商家,逐漸形成了專業化和集中化的國產石材專場,在清一色的大板市場中脫穎而出,并且利用光明多年的品牌口碑和資源,高度專業化的運營,集合市場內多家優質國產石材貿易商的實力和渠道,共同做大國產石材出口,將國產石材推向國際市場。
這無形中散發出來的市場信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黃明經啟發。同時,各地礦山因為環保政策而關停,看似水深火熱的國產石材市場卻讓黃明經產生了對國產石材的更大興趣。他先后于江西和山東考察了礦山,在對品種做了市場評估后包下礦山,并有計劃性地推向市場。黃明經認為,國產石材的市場需求和價值不應該被低估。“很多人都在說,市場需求不斷萎縮,但國家基建這一塊市場再過十年也不會飽和。城市在發展,動車、高鐵、高速一直在建,慢慢地會深入每一個縣級,可以說國家建設每年的數量都不會減少,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我們要主動走出去開拓市場,所以對國產石材我還是比較看好的。”與此同時,針對時下敏感的環保問題,黃明經也建議,礦山不能盲目開采,開礦點、風險、市場前景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考量,做好規劃。
作為石材前輩,黃明經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相反,身經百戰之后,他有了更多的經驗以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更迭,帶領光明演繹老牌石企的風范。
全新戰役 精細化求突圍
“石材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深刻體會過石材產業“暴利狂歡”的黃明經,和眾多老一代石材人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迎接這一場全新的戰役。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容不得他有太多的舉棋不定,他需要對這個產業,對自身企業的定位和發展做出最快速和果斷的判斷——“南安石材產業發展到現在,要進一步實現大范圍的擴張,可能性不大,畢竟土地有限。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緊抓產品質量,走精細化發展道路才行。”
在眾多企業為不斷縮減的工裝市場份額爭得焦頭爛額之時,黃明經早已另辟蹊徑,將家裝市場作為光明的另一利潤增長點,伺機而出。如今當家裝市場已進入石材人的視野,成為眾多石企走出低迷陰影的救命稻草時,積累了多年的市場基礎和生產服務經驗的光明相比于剛入市的新手,已走在了前列,在家裝藍海中持續發力。
“目前家裝市場的石材應用比例不到20%,開發空間很大,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會不斷推動石材在裝飾領域的應用。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石材工廠轉向家裝,這已經成為了‘新常態’,但其中的轉型并不容易。”黃明經對《石邦》雜志說道。天然石材作為一種極佳的裝飾材料,因其耐磨、經久等優良的物理特性,天然的紋理和富厚的顏色,而具有其他質料無可相比的裝飾性和文化內在。但長期以來卻因 “輻射論”被世人詬病。盡管權威部門已經辟謠,傳播速度卻相對滯后,消費認知誤區依舊存在。黃明經認為,若要完全消除不實輿論,還需石材產業加強營銷,用品牌和實例正名,“做亮一個點,照亮一大片。”而放眼于個體之間,這首先需要從自身做起,從產品的精細化入手,提升石材產品的附加值。

▲光明工廠進行多次升級,淘汰老舊設備,引進最適合每個生產環節的新設備。
“無論是做家裝還是工裝,專注于某個細分領域才是應對競爭加劇壓力的經營策略。”黃明經認為,如今在告別暴利時代之后,想要在千篇一律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就是一場專注力的博弈了。“當下,整個社會對石材的需求總量相比前些年有了明顯的減少,僧多粥少,只有走精細化線路,在差異化競爭中保持優勢,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擁有并不斷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有出眾的表現,搶占穩固的一席之位。”
基于此,黃明經在專注經營金蝴蝶、意大利灰等品種的產品細分基礎上,對工廠進行多次升級,淘汰老舊設備,引進最適合每個生產環節的新裝備,并對員工進行深度培訓,由理念到行動,灌輸精細化生產和管理理念,研發和深化工藝技術,深度挖掘石材的附加值。“從廣度到深度,從多元到專業,這是一個長期沉淀的過程。在認清形勢和自身定位后,需要有足夠的定力和耐心,讓精細化去驗證市場的廣度。”黃明經說道。
立足長遠 環保需先行
“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放置于整個產業環境中,正確認清形勢,才能夠更有方向地前行。”黃明經在采訪中提及整個產業發展的現狀時倍感沉重地說道。
首當其沖的是環保,這是產業第一個需要突破的問題。企業唯有節能減排,同時提升自己的產品,比如以精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去應對變化的市場;另外一個問題是推動石材的標準化。產品標準化了,就可以進入建材超市,打開家裝市場也更容易。而非標產品,就只能放在車間,再根據客人的具體需求進行切割,比較被動。
此外,機制也是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談話間,黃明經多次提到礦山政策的問題:“以礦山開發為例,我們國家和國外不同,我國在礦山開采上大多只有兩三年的權限,這樣就容易造成礦山資源的浪費。”他對《石邦》雜志分析道,“因為有些礦山資源并不是特別好,企業光辦證、造路、剝山皮就要兩三年,這樣時間一過,證馬上就要到期了,企業什么都沒開采到。這直接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加速開發到好的資源,進行破壞性的開采。很多企業在三年之內就恨不得將礦山全部資源開采殆盡,原先價值高的荒料,直接以低價售出,搞亂了市場。”
看穿行業的瓶頸所在,對于以石為生的水頭該如何奠定持續并加強優勢地位,也尤為關鍵。“雖然說這兩年國內石材市場疲軟,但南安石材產業依舊保持堅挺,這很不容易。”黃明經說道,這里面少不了行業的主動作為。尤其是環保方面,其實是南安的一大優勢。“南安石材工業協會很早就組織企業做污水處理,還集資創立了石粉綜合處理廠,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光明石業工廠車間
此外,南安的污水處理環保設備大多由本土企業研發,粉塵處理技術相對成熟。“如今全國環保風暴抓得這么嚴,南安受到沖擊的企業卻不多。之前的未雨綢繆讓我們在產業競爭中保持了身位的領先。”
而讓黃明經充滿信心的是,南安還具備另一個優勢,即走出去的視野。“南安向外省、國外延伸得早。現在水頭的‘石二代’,很多人有留學背景,有膽識、有經驗,再加上遍及全國各地的70個異地商會和南安供銷大軍,這一點放在全國其他石材產區是難以做到的。所以發展到現在,南安石材產業的配套已經十分成熟,在本地就能實現配套,本地石材機械的質量也不輸國外的設備。而從地理優勢來講,廈門有幾千家進出口貿易企業,為南安石材做貿易配套服務。產業集群、環保、金融配套等,已臻成熟,不斷致力于打造‘世界石材之都’。”
抱團求新 煥發產業活力
采訪黃明經時,是他從南通出差回來的第二天。一早他便來到了辦公室,開始日常的工作。一天之中,黃明經的精力不僅要放在公司的管理上,作為水頭鎮商會會長,以及中華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副會長,福建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身兼數職的黃明經還需要抽出多數的時間,處理各個協會組織的重要事務。今年是他任水頭鎮商會掌舵者的第三年。三年間,他聯合其他龍頭企業創立電商平臺、建設專業石博會展館,發揮商會協會組織的力量,推動了南安石材產業從作坊式加工發展向一個成熟的產業集群過渡的進程。
去年,光明聯合行業內多家龍頭企業投資2億元共同建起了石博會專業展館,并推進整個石博會的品牌升級,讓更多人看到抱團的力量。“一家企業做得再大,也沒法把所有產品做齊全。唯有搭建石博會這個平臺,實現商機共享才是最好的出路。”不過,黃明經表示,未來,要想把石博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多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不僅如此,為了響應打造石材千億產業的政策,把水頭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特色的國際石材加工制造基地,光明聯合幾家龍頭企業集資,計劃在海聯片區建設石材協會大廈、水頭商會大廈以及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石材進出口協會大廈3棟總部大樓。這3棟大廈連在一起,規劃占地面積40多畝,建成后將吸引包括石材輔料、機械、金融配套、進出口貿易、石材學院培訓班在內的各種配套入駐。屆時,海聯片區將匯聚總部大樓、英良五號倉庫、海西石材城、光明石材城,石博會展館會,涵蓋石材加工、展示、貿易、金融、輔料配套等各個鏈條,形成石材產業一條街。


▲南安市水頭商會到外考察
而協會作為一個平臺,對于黃明經而言,責任重大。目前他所領導的兩個商協會合起來有600多個會員企業,很多都集中在石材領域。這兩個協會中,會員發展都是逐漸年輕化,以年輕企業家、創二代居多。“這些年輕人能力很強,很多都是高學歷,思維超前。現在市場不景氣,我經常鼓勵他們,要多走出去,接觸一些比較創新的模式,石材產業才能煥發新活力。為此,我們經常組織商會會員到全國各地進行考察交流,也出去參展,會會業內同行,看看別人在做什么新產品,同時也交交朋友,發現新的商機。”
編后語
當石材人告別安逸的買賣石代,來到了另一個需要仰望的高峰面前,前路在哪成了多數石材人都在尋找答案的問題。然而通往光明的路沒有捷徑,這是黃明經從“光明”創辦伊始就深深銘記的現實問題——誰都無法避開,唯有專注的實力積淀和敏銳的商業洞察方能緊跟市場。幾經波蕩的商場,置身于撲朔變遷的產業中,黃明經追求的光明石路也變得愈加清晰。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