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雕工們,頭頂烈日輪錘打石頭。

曲陽縣是聞名中外的雕刻之鄉,據統計,有10萬人從事石雕產業。

有了工程后,好多石雕工們聚在一起干活。

精心雕刻,一點不敢馬虎。

那些老的石匠,還采用傳統的錘釬雕刻。

往往打不了多久,臉上都是石粉面。)

有此工匠,冬天賣雙新手套也舍不得,用舊的湊合。

一些上了年紀的石雕工,不愿帶口罩,嫌憋氣。

一些上了年紀的石雕工,不愿帶口罩,嫌憋氣。

近年,一些年輕的石雕工,開始注重防護,有的購買簡單的防護裝備。

一些農村石雕工,買上幾塊石頭,就在村中家門口雕刻。

石雕工人們干活環境都很簡陋,有的車間玻璃壞了也沒人換。

現在的石雕工們,雕刻工具有了很大進步,用上了電動工具,提高了效力。

冬天,天氣太冷,石雕工們干會兒活,就烤會火取暖。

夏天,天熱似火,石雕工們用特大車電扇降溫。

有時,他們一邊雕刻,一邊找感覺。

石雕工們很辛勤,有時中午飯就在現場湊合一下。

中午困了,有地石雕工就在石頭上睡一會兒。

有車間的石雕工,累了就靠在雕塑邊休息一下,再接著干。

有人石雕工們,利用中午時間打打牌,娛樂一下。

近年來,一些西洋雕刻暢銷,銷售很好。

但一些園林雕刻,銷量就少許多。就像這尊思想者雕像一樣,陷入了思考。

隨著石資源的減少,將來石雕工們會不會失業,誰也說準。
作為一名攝影人,我記錄和拍攝了20多年的曲陽石雕工。特別是近年來,在國家重視環保衛的情況下,對石雕廠都進行改造,搞起了環保車間,對從業的石雕工也行了教育,工作時都必須戴防護口罩等措施。我拍攝照片都是前幾年拍攝的,這些影像都成為了歷史,但是我還是想發在自己的空間,讓人們記住這群可親可敬的石雕工。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是聞名中外的雕刻之鄉,石雕藝術從東漢開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有一手”這是對曲陽石雕工的真實寫照。據統計,在曲陽縣有10萬名石雕工從事雕刻行業。石雕工大都來自農村,他們祖祖輩輩都會雕刻技藝,在很小的時代他們就跟著父輩學會了這門手藝。大多數人文化不高,卻有著精通的石雕技術,他們吃苦耐勞,樂于奉獻,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卻實實在在。
漫步大、中城市的街頭,廣場公園的主題雕塑,這些作品都出自石雕工的之手。這些石雕作品,技法精湛、形象豐滿,衣飾清晰、造型美觀,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這些從農村走出的石雕工們,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以苦為樂,每天創造著石雕藝術的奇跡。一位干了40多年的石雕藝人說:“我們從祖上學會的打石雕手藝,無論再苦再累,也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曲陽雕塑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元。1995年,曲陽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雕刻之鄉。2006年,“曲陽石雕”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該縣雕塑企業達23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創產值50億元,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者:劉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