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盡碧,群峰疊翠。在位于北緯30度的武陵山深處,隱藏著一座神秘的世界文化遺址——唐崖土司城。而今,就在這座遍布青苔、滿含歲月滄桑的石頭古城一側,一座充滿了勃勃生機的生態石材新城悄然崛起,這就是湖北咸豐工業園區。

大生態 大產業
咸豐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邊區結合部,“扼楚蜀之腹心,為荊南之要地”,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縣名取“咸慶豐年”之意,是生態資源富集之地,咸豐的莽莽林海下面,蘊藏著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尤其石材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地質勘查權威資料顯示,咸豐境內現已初步探明大理石儲量約2909萬立方米、砂巖儲量約3840萬立方米、方解石儲量約1000萬立方米、高嶺土儲量80萬噸,重晶石、石灰石、頁巖均有一定儲量。

經專業機構檢測,咸豐石材無輻射,環保性能好。咸豐方解石被譽為“中華一絕,天下最白”。當地出產的“紅線米黃”大理石獨具特色,“木紋黃”砂巖品質上乘。幾百年前建造的“唐崖土司城”,其建筑主材正是咸豐當地的木紋砂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旅。缺乏工業支撐的咸豐,希望將豐富的石材礦藏開發出來,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然而,礦山開采與石材加工勢必影響生態環境,咸豐的石材產業如何才能“破繭而出”呢?

石人、石馬、石街、石頭城……唐崖土司城與森林植被融為一體,已然成為當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咸豐縣委縣政府的領導由此看到了希望,通過走訪全國各大石材產區,咨詢國內外產業規劃及環保專家,結合自身區位和資源等實際情況,提出了“在保護大生態前提下謀劃大產業”的發展思路。
2008年8月,省級工業園區“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該園區定位為“生態工業園區”,面積188.06公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建筑飾材、綠色食品加工和潔凈能源等“三大主導產業”。其中,以生態石材為主的建筑飾材產業貢獻了咸豐工業產值和稅收的三分之一強,在縣域經濟中發揮著“引擎”作用,已形成以鑫磊礦業、明龍石業、磊源石業、建塬石材為龍頭的“全省石材加工重點產業集群”。
高起點 謀長遠
傳統的石材開采及加工業屬于高排放產業,國內外石材產區多數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或者“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但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的決策者們分析認為,通過前瞻性的合理規劃和生態化的開采加工手段,是可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的。事實證明了他們這一認識和判斷的正確性。

2008年,湖北咸豐工業園區提出打造 “武陵石材之都”的戰略目標,力爭使咸豐成為武陵山地區石材開采、加工、銷售的聚集地。但他們同時提出,“生態紅線是底線,要以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因此,從一開始,咸豐的石材開采就不像傳統的石材產區那樣“轟轟烈烈”,而是嚴格實行“微創手術”式的生態開采,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了資源,一方面在最短時間實現了山體的復綠和生態穩定。與此同時,嚴格控制石材加工企業的環境影響標準,積極推進企業生產工藝創新,堅持廢水循環利用、廢料再利用,力求對石材資源“吃干榨盡”。
據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政祥介紹,該園區鑫磊、明龍、磊源等大理石、砂石生產企業共計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了塔式廢水處理和循環利用系統,石材生產車間廢水得到循環利用;宏隆建材的灰砂磚生產線、百粵鑫實業的防火板生產線,年消化砂巖板材邊角廢料40000噸左右……目前,園區內的石材加工廢渣、廢料、鋸泥已全部得到資源化全利用。
磊源石業是國內砂巖資源綜合利用的成功開拓者。該公司與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經過數次實驗,于2015年攻克了砂巖無機固化技術,并已申報專利。該技術全部利用石材礦山及加工廢棄尾料,通過粉碎分級、密封料、庫存料、定量給料機配料,以環保型專用配方通過攪拌擠壓成型以及抽真空等工藝完成生態砂巖荒料的生產。檢測證明,其產品的物理及化學特性均優于天然砂巖,可人為控制底色,紋路,強度以及滲水率等,是一種優質的保溫裝飾一體化復合材料。該產品生產成本低,出材率高,市場售價僅與外墻瓷磚相當。按年產500萬平方米砂巖板規模,每年可消化砂巖尾料20萬噸左右。業界權威專家表示,天然砂巖的成材率僅30%左右,磊源石業的生態復合砂巖項目將大大提高砂巖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拓展和優化砂巖產品的功能,市場前景更加廣闊。
鑫磊礦業是全國首家大理石廢棄泥漿再利用加工膩子膏企業。該公司與中南民族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成都市建材院、北京利馬高科技術有限公司攜手合作,攻克大理石廢棄泥漿再利用加工自清潔墻體涂料膩子膏配方難題,解決了中國乃至全球石材發展史上的一大難題,并成功申報發明專利1項、實用型專利10項。該技術利用大理石生產企業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泥漿,通過充分沉淀,加入有機催化劑,經過除雜、增白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完成自清潔墻體涂料膩子膏生產。目前,該項目已建成投產,年產膩子膏5萬噸。
張政祥告訴記者,園區內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種良性的發展局面,是因為大家都認識到“資源是有限的”,要想可持續長遠發展,必須竭盡所能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佑民生 助脫貧
今年入冬以來,湖北咸豐工業園區內的鑫磊、明龍、磊源等10余家石材企業分別為結對子扶貧困難戶送去了“取暖費”和慰問金,同時面向貧困村定向招工。
張政祥告訴記者,咸豐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實施村企聯盟,把民營企業引入到扶貧隊伍中來,是該縣實施精準扶貧的成功舉措。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結合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等實際情況,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為礦山分布區及鄰近地區引進工業項目80多個,年創工業產值過20億元。
咸豐縣朝陽寺鎮雞鳴壩村是鑫磊礦業的結對子幫扶村,鑫磊公司曾先后多次以現金和物資方式支持該村。鑫磊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企業的發展有賴于咸豐得天獨厚的資源以及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生活在咸豐這片熱土,鑫磊有義務扶貧濟困,幫助當地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據了解,鑫磊礦業公司正在雞鳴壩村推進兩個石材基地和1個旅游集散地的建設,當地開采的石材將被加工成優質板材和文化石制品,“一塊0.6立方米的大理石,加工成大板,價值約2000元;加工成文化石,身價高達2萬元以上。”項目建成后將為當地富余勞動力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并為村集體創造穩定收入,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能力。
在堅持自愿的前提下,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管委會鼓勵園區優秀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子,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僅帶動了剩余勞動力就業,定向幫扶特困群體成功脫貧,更建立起了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機制,補足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短板,真正從長遠和根本上解決了脫貧問題。
目前,咸豐已有83家企業入駐66個重點貧困村,其中絕大部分企業為工業園區內的重點企業。據介紹,這些企業每年可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2000余個、勞動技能培訓3000余人次。同時,駐村幫扶單位和企業還幫助一些有條件的貧困戶發展起種植、養殖或農家樂項目,通過自主創業實現脫貧。
來源:中國建材報

大生態 大產業
咸豐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邊區結合部,“扼楚蜀之腹心,為荊南之要地”,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縣名取“咸慶豐年”之意,是生態資源富集之地,咸豐的莽莽林海下面,蘊藏著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尤其石材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地質勘查權威資料顯示,咸豐境內現已初步探明大理石儲量約2909萬立方米、砂巖儲量約3840萬立方米、方解石儲量約1000萬立方米、高嶺土儲量80萬噸,重晶石、石灰石、頁巖均有一定儲量。

經專業機構檢測,咸豐石材無輻射,環保性能好。咸豐方解石被譽為“中華一絕,天下最白”。當地出產的“紅線米黃”大理石獨具特色,“木紋黃”砂巖品質上乘。幾百年前建造的“唐崖土司城”,其建筑主材正是咸豐當地的木紋砂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旅。缺乏工業支撐的咸豐,希望將豐富的石材礦藏開發出來,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然而,礦山開采與石材加工勢必影響生態環境,咸豐的石材產業如何才能“破繭而出”呢?

石人、石馬、石街、石頭城……唐崖土司城與森林植被融為一體,已然成為當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咸豐縣委縣政府的領導由此看到了希望,通過走訪全國各大石材產區,咨詢國內外產業規劃及環保專家,結合自身區位和資源等實際情況,提出了“在保護大生態前提下謀劃大產業”的發展思路。
2008年8月,省級工業園區“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該園區定位為“生態工業園區”,面積188.06公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建筑飾材、綠色食品加工和潔凈能源等“三大主導產業”。其中,以生態石材為主的建筑飾材產業貢獻了咸豐工業產值和稅收的三分之一強,在縣域經濟中發揮著“引擎”作用,已形成以鑫磊礦業、明龍石業、磊源石業、建塬石材為龍頭的“全省石材加工重點產業集群”。
高起點 謀長遠
傳統的石材開采及加工業屬于高排放產業,國內外石材產區多數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或者“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但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的決策者們分析認為,通過前瞻性的合理規劃和生態化的開采加工手段,是可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的。事實證明了他們這一認識和判斷的正確性。

2008年,湖北咸豐工業園區提出打造 “武陵石材之都”的戰略目標,力爭使咸豐成為武陵山地區石材開采、加工、銷售的聚集地。但他們同時提出,“生態紅線是底線,要以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因此,從一開始,咸豐的石材開采就不像傳統的石材產區那樣“轟轟烈烈”,而是嚴格實行“微創手術”式的生態開采,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了資源,一方面在最短時間實現了山體的復綠和生態穩定。與此同時,嚴格控制石材加工企業的環境影響標準,積極推進企業生產工藝創新,堅持廢水循環利用、廢料再利用,力求對石材資源“吃干榨盡”。
據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政祥介紹,該園區鑫磊、明龍、磊源等大理石、砂石生產企業共計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了塔式廢水處理和循環利用系統,石材生產車間廢水得到循環利用;宏隆建材的灰砂磚生產線、百粵鑫實業的防火板生產線,年消化砂巖板材邊角廢料40000噸左右……目前,園區內的石材加工廢渣、廢料、鋸泥已全部得到資源化全利用。
磊源石業是國內砂巖資源綜合利用的成功開拓者。該公司與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經過數次實驗,于2015年攻克了砂巖無機固化技術,并已申報專利。該技術全部利用石材礦山及加工廢棄尾料,通過粉碎分級、密封料、庫存料、定量給料機配料,以環保型專用配方通過攪拌擠壓成型以及抽真空等工藝完成生態砂巖荒料的生產。檢測證明,其產品的物理及化學特性均優于天然砂巖,可人為控制底色,紋路,強度以及滲水率等,是一種優質的保溫裝飾一體化復合材料。該產品生產成本低,出材率高,市場售價僅與外墻瓷磚相當。按年產500萬平方米砂巖板規模,每年可消化砂巖尾料20萬噸左右。業界權威專家表示,天然砂巖的成材率僅30%左右,磊源石業的生態復合砂巖項目將大大提高砂巖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拓展和優化砂巖產品的功能,市場前景更加廣闊。
鑫磊礦業是全國首家大理石廢棄泥漿再利用加工膩子膏企業。該公司與中南民族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成都市建材院、北京利馬高科技術有限公司攜手合作,攻克大理石廢棄泥漿再利用加工自清潔墻體涂料膩子膏配方難題,解決了中國乃至全球石材發展史上的一大難題,并成功申報發明專利1項、實用型專利10項。該技術利用大理石生產企業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泥漿,通過充分沉淀,加入有機催化劑,經過除雜、增白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完成自清潔墻體涂料膩子膏生產。目前,該項目已建成投產,年產膩子膏5萬噸。
張政祥告訴記者,園區內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種良性的發展局面,是因為大家都認識到“資源是有限的”,要想可持續長遠發展,必須竭盡所能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佑民生 助脫貧
今年入冬以來,湖北咸豐工業園區內的鑫磊、明龍、磊源等10余家石材企業分別為結對子扶貧困難戶送去了“取暖費”和慰問金,同時面向貧困村定向招工。
張政祥告訴記者,咸豐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實施村企聯盟,把民營企業引入到扶貧隊伍中來,是該縣實施精準扶貧的成功舉措。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結合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等實際情況,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為礦山分布區及鄰近地區引進工業項目80多個,年創工業產值過20億元。
咸豐縣朝陽寺鎮雞鳴壩村是鑫磊礦業的結對子幫扶村,鑫磊公司曾先后多次以現金和物資方式支持該村。鑫磊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企業的發展有賴于咸豐得天獨厚的資源以及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生活在咸豐這片熱土,鑫磊有義務扶貧濟困,幫助當地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據了解,鑫磊礦業公司正在雞鳴壩村推進兩個石材基地和1個旅游集散地的建設,當地開采的石材將被加工成優質板材和文化石制品,“一塊0.6立方米的大理石,加工成大板,價值約2000元;加工成文化石,身價高達2萬元以上。”項目建成后將為當地富余勞動力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并為村集體創造穩定收入,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能力。
在堅持自愿的前提下,湖北咸豐工業園區管委會鼓勵園區優秀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子,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僅帶動了剩余勞動力就業,定向幫扶特困群體成功脫貧,更建立起了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機制,補足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短板,真正從長遠和根本上解決了脫貧問題。
目前,咸豐已有83家企業入駐66個重點貧困村,其中絕大部分企業為工業園區內的重點企業。據介紹,這些企業每年可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2000余個、勞動技能培訓3000余人次。同時,駐村幫扶單位和企業還幫助一些有條件的貧困戶發展起種植、養殖或農家樂項目,通過自主創業實現脫貧。
來源:中國建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