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帶城構建“一心兩軸四組團多區”城市空間布局
◎以城促產打造“1+4+3”產業布局體系
◎同城待遇推行無門檻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

水頭、官橋和石井三鎮一體,聯動、融合發展,力爭至2020年,城鎮化率達7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1200億元以上,成為享譽世界的國際石材之都。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局獲悉,省政府日前正式批復同意《南安沿海三鎮產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綜合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也意味著南安成為福建省第一批開展“小城市”試點市之一。
今年三鎮城鎮化率要達6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700億
《方案》以“三鎮一城、產城融合”為目標,充分發揮水頭、官橋和石井沿海三鎮一體聯動、融合發展優勢,助推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培育新型小城市。
至今年底,南安要形成沿海三鎮全域一城的空間發展格局,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0平方公里,人口達50萬人,城鎮化率達65%,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產業轉型成效明顯,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700億元。
至2018年,沿海三鎮產城融合規模效應不斷突顯,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0平方公里,人口達60萬人,城鎮化率達70%,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建成與廈漳泉大都市區相融合的區域發展框架。
至2020年,沿海三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為81.6平方公里,人口數68萬人,城鎮化率7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200億元,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生態宜居、產城融合、享譽世界的國際石材之都。
融合三鎮規劃加快產城一體步伐
《方案》指出,將通過開展“多規合一”聯動、加強與廈漳泉同城化發展規劃對接、優化產城發展空間等方式,加快產城一體化步伐。
在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方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生態控制線規劃等統一與銜接。同時,還將在不突破建設用地總規模、不涉及基本農田的前提下,支持沿海三鎮適時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
在規劃銜接管控方面,沿海三鎮強調規劃銜接管控,加強與廈漳泉同城化發展規劃對接,推進沿海三鎮與廈門翔安區、晉江市在產業、市政、港口、物流、岸線和環保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補。
優化產城發展空間是沿海三鎮產城融合的重點。
一方面,以產帶城,構建“一心兩軸四組團多區”城市空間布局。即打造城市貿易服務中心,培育水頭中心區域、海聯城市高端商貿設施、石材專業生產服務與行政文化設施的核心區;加快建設“沿海快速通道-賢林大道”沿海發展軸和“沿海大通道-南官公路-324國道(復線、新復線)”城市發展軸;發展臨港高新組團(石井組團)、南翼新城核心組團(水頭組團)、官橋綜合商貿組團(官橋組團)、傳統優勢產業組團(官橋園區組團)等四大組團;建設臨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商務休閑區、生態發展區等多個區域。
另一方面,以城促產,構建“1+4+3”產業布局體系。即培育水頭海聯產業服務中心,拓展規劃建設海聯西高端石材園、永泉山石材孵化園、官橋精品石材園、石井中小石材企業創業園等四大石材產業園區,培育石井空港高新產業園區、石井港口物流產業園區與官橋產業轉移園區等三大新興產業區,打造以水頭為新城核心區和石材貿易展示中心,以官橋為新城宜居組團和精品石材加工制造中心,以石井為濱海休閑城鎮和空港、海港物流中心的城市發展格局。
實施以產興城加速城鄉產業融合
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方案》指出,要打造石材千億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重點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石制品,推動石材產業鏈向荒料開采、工程設計、安裝等上下游延伸;推動沿海三鎮石材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支持爭取列入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
此外,還將推進二三產業融合,布局建設國際性石材采購、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總部辦公和展示體驗中心,推動大型央企國企和民企來沿海三鎮設置區域性產品采購中心,加快形成國內外知名的工業旅游示范區。
加快新港新城“二三同進”。依托石井港區、閩臺農產品市場等載體,推動設立對臺離境免稅店、農產品貿易中心,培育港口物流服務、濱海生態旅游、海洋高新技術、空港產業等新興業態。
聚人興產旺城 推進三鎮市民待遇均等化
南安列入沿海三鎮產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綜合試點后,三鎮的群眾能享受到什么樣的福利呢?
按照《方案》,三鎮將實行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統建共享,未來三鎮將有更多國家、省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布局落戶。
在待遇上,三鎮市民也將均等化。《方案》指出,全面放寬落戶條件,允許省內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沿海三鎮后,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其原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
推行無門檻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居住證持有人同等享有本地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服務。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納入沿海三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范疇,與城鎮學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開放招生,平等享有參加中、高考權利。
不僅如此,三鎮融合還將帶來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制度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等,不斷激活產城融合體制機制。
◆至今年底,形成沿海三鎮全域一城的空間發展格局,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0平方公里,人口達50萬人,城鎮化率達6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700億元。
◆至2018年,沿海三鎮產城融合規模效應不斷突顯,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0平方公里,人口達60萬人,城鎮化率達70%,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建成與廈漳泉大都市區相融合的區域發展框架。
◆至2020年,沿海三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為81.6平方公里,人口數68萬人,城鎮化率7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200億元,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生態宜居、產城融合、享譽世界的國際石材之都。
◎以城促產打造“1+4+3”產業布局體系
◎同城待遇推行無門檻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

水頭、官橋和石井三鎮一體,聯動、融合發展,力爭至2020年,城鎮化率達7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1200億元以上,成為享譽世界的國際石材之都。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局獲悉,省政府日前正式批復同意《南安沿海三鎮產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綜合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也意味著南安成為福建省第一批開展“小城市”試點市之一。
今年三鎮城鎮化率要達6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700億
《方案》以“三鎮一城、產城融合”為目標,充分發揮水頭、官橋和石井沿海三鎮一體聯動、融合發展優勢,助推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培育新型小城市。
至今年底,南安要形成沿海三鎮全域一城的空間發展格局,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0平方公里,人口達50萬人,城鎮化率達65%,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產業轉型成效明顯,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700億元。
至2018年,沿海三鎮產城融合規模效應不斷突顯,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0平方公里,人口達60萬人,城鎮化率達70%,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建成與廈漳泉大都市區相融合的區域發展框架。
至2020年,沿海三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為81.6平方公里,人口數68萬人,城鎮化率7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200億元,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生態宜居、產城融合、享譽世界的國際石材之都。
融合三鎮規劃加快產城一體步伐
《方案》指出,將通過開展“多規合一”聯動、加強與廈漳泉同城化發展規劃對接、優化產城發展空間等方式,加快產城一體化步伐。
在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方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生態控制線規劃等統一與銜接。同時,還將在不突破建設用地總規模、不涉及基本農田的前提下,支持沿海三鎮適時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
在規劃銜接管控方面,沿海三鎮強調規劃銜接管控,加強與廈漳泉同城化發展規劃對接,推進沿海三鎮與廈門翔安區、晉江市在產業、市政、港口、物流、岸線和環保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補。
優化產城發展空間是沿海三鎮產城融合的重點。
一方面,以產帶城,構建“一心兩軸四組團多區”城市空間布局。即打造城市貿易服務中心,培育水頭中心區域、海聯城市高端商貿設施、石材專業生產服務與行政文化設施的核心區;加快建設“沿海快速通道-賢林大道”沿海發展軸和“沿海大通道-南官公路-324國道(復線、新復線)”城市發展軸;發展臨港高新組團(石井組團)、南翼新城核心組團(水頭組團)、官橋綜合商貿組團(官橋組團)、傳統優勢產業組團(官橋園區組團)等四大組團;建設臨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商務休閑區、生態發展區等多個區域。
另一方面,以城促產,構建“1+4+3”產業布局體系。即培育水頭海聯產業服務中心,拓展規劃建設海聯西高端石材園、永泉山石材孵化園、官橋精品石材園、石井中小石材企業創業園等四大石材產業園區,培育石井空港高新產業園區、石井港口物流產業園區與官橋產業轉移園區等三大新興產業區,打造以水頭為新城核心區和石材貿易展示中心,以官橋為新城宜居組團和精品石材加工制造中心,以石井為濱海休閑城鎮和空港、海港物流中心的城市發展格局。
實施以產興城加速城鄉產業融合
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方案》指出,要打造石材千億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重點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石制品,推動石材產業鏈向荒料開采、工程設計、安裝等上下游延伸;推動沿海三鎮石材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支持爭取列入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
此外,還將推進二三產業融合,布局建設國際性石材采購、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總部辦公和展示體驗中心,推動大型央企國企和民企來沿海三鎮設置區域性產品采購中心,加快形成國內外知名的工業旅游示范區。
加快新港新城“二三同進”。依托石井港區、閩臺農產品市場等載體,推動設立對臺離境免稅店、農產品貿易中心,培育港口物流服務、濱海生態旅游、海洋高新技術、空港產業等新興業態。
聚人興產旺城 推進三鎮市民待遇均等化
南安列入沿海三鎮產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綜合試點后,三鎮的群眾能享受到什么樣的福利呢?
按照《方案》,三鎮將實行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統建共享,未來三鎮將有更多國家、省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布局落戶。
在待遇上,三鎮市民也將均等化。《方案》指出,全面放寬落戶條件,允許省內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沿海三鎮后,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其原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
推行無門檻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居住證持有人同等享有本地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服務。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納入沿海三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范疇,與城鎮學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開放招生,平等享有參加中、高考權利。
不僅如此,三鎮融合還將帶來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制度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等,不斷激活產城融合體制機制。
◆至今年底,形成沿海三鎮全域一城的空間發展格局,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0平方公里,人口達50萬人,城鎮化率達6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達700億元。
◆至2018年,沿海三鎮產城融合規模效應不斷突顯,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0平方公里,人口達60萬人,城鎮化率達70%,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建成與廈漳泉大都市區相融合的區域發展框架。
◆至2020年,沿海三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為81.6平方公里,人口數68萬人,城鎮化率75%,石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200億元,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生態宜居、產城融合、享譽世界的國際石材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