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巖鼓了誰的腰包
阜平縣的花崗巖開采始于四五年前,最早來這里開采的都是南方人,當看到這些南方人輕易之間就發了財時,不少人都"紅了眼"。
據當地人講,如果運氣好,找準了礦脈,個把月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這個生意投資大,需要購買挖掘機、修運石頭下山的道路等,一投就得幾十萬,所以當地的農民很少有投得起的。
一般是由有經驗的當地人上山找,找到了礦點,再幾千元賣出去。這礦脈沒有準兒,有的表面有,挖到里面就沒有了,有的有,但是很少,所以只能"挖著看",這一"挖著看",一座山梁就徹底毀了。
如果挖準了礦脈,也并不等于你運氣就好,當地的一些黑惡勢力都盯住了這塊"肥肉",強行入"干股"者有之,武力霸占者有之。當年最早發財的南方人就是被"趕出去"的。
一個知情者告訴記者,每年因爭奪礦山產生的紛爭層出不窮,沒有點"背景"你根本不要想干這一行。
見到了阜平縣地質礦產局局長樊建光。據樊局長介紹,全縣的采石場都不存在無證開采問題,全縣的采石場有180多家,由于季節的原因,現在許多家都已經停了,只有40多家仍在生產。
樊建光介紹說,縣里每年因此收取的礦產資源費也不算多,也就是幾十萬元。不過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采石場拉動了當地的運輸業,運輸業又養活了道路兩邊的許多小飯館、加油站,還有不少的農民在山上打工……
生態恢復成了空話
按我國礦山管理的有關規定,開發礦山必須依照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由礦產管理部門取消其開采資格,并對其給予處罰。
在阜平了解的情況是,生態恢復在這里成了一句空話。
阜平縣地質礦產局局長樊建光說,生態恢復要等采石場的生產停下來,不然怎么種樹種草?就是種了,上面一采石,廢石渣又蓋住了。
他向記者承認,現在阜平還沒有一座礦山能夠恢復原有的生態。他說,能夠開采花崗巖的基本都是禿山野嶺,能長樹的土山人們也不會去開采。
但記者見到的情況是,這些作為采石場的"禿山野嶺"大都長滿了野草和灌木。這些低矮的植被,對山體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
被"剝皮抽筋"后的大山,表面都是石塊和廢渣,一點植物立足之地都沒有了,靠自然恢復,恐怕最少也得幾十年的時間。
最為嚴重的情況是,山體表面的巖石都變成了碎石,山體結構變得平滑、松軟,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地質災難。而人工恢復原有的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許多業主那里,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生態問題,他們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找到金貴的花崗巖。
樊建光介紹,不是所有的采石場老板都能賺錢,許多的業主是賠錢的,而且一賠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但這些業主就是賠了也是一走了之,誰會去管身后被毀的大山?如果和他們的損失比起來,生態損失有多大?
瘋狂開山何時能休
阜平縣是河北省的一個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縣,近幾年,縣里也把旅游作為發展本地經濟的一個主導項目。由于國家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上級有關部門對阜平縣的退耕還林給予了很大的的支持。大量采石場的存在以及它們對生態的嚴重破壞,與大方向和大氣候相比,都是很不和諧的。
造成阜平縣沙窩鄉一帶太行山上采石場"遍地開花",幾百座山嶺被破壞的原因,固然有巨大利益的驅動,但政府有關部門的疏于管理也是重要因素。
據阜平縣地質礦產局的負責人介紹,辦采礦證是他們申報,辦證最后得由市里批。在審批中要對采石場的范圍、規模有嚴格規定,除了生態恢復的要求外,還要求不能在公路主要干線兩側、旅游區等。
但這些規范很大程度上僅僅停留在紙上。記者在阜平到山西繁峙的省級公路上看到,公路一側的幾座山頭都被開采,一旦遇到大雨,這條山下的公路和來往車輛就很危險。
樊建光局長的解釋是,這一定是前幾年的遺留問題。
但記者拍攝到了這條公路上方的采石場仍在作業的照片,所以"遺留問題"現在仍在發生。
獲悉,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國土管理部門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防治工作。在汛期,地質災難很容易發生,而阜平縣沙窩鄉大量已經毀壞和正在毀壞著的山體,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一位從事地質與環境保護的人士稱,非金屬礦的開采對環境的破壞特別嚴重,這不應當是一個發展方向,如果依此來發展地域經濟,這無異于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