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在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路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接連叫停石材、水產養殖業這兩大支柱產業,通過創新發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縣產業轉型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邁出新步伐。

羅源鑒江東灣村野生紅樹林
發展理念新
礦山變青山
“這是經濟轉型的‘陣痛’,破繭重生才能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需要政府的信心、決心,更需要從業人員的投入。”羅源縣縣長林心鑾介紹,石材產業曾為羅源縣年創產值50多億元,年創稅收1億多元,全縣礦山石材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近萬人,在外從事銷售及其他衍生產業鏈的從業人員更是近10萬人,占全縣人口的40%。可以說,石材產業是羅源經濟發展、吸納就業的支柱產業。但與此同時,石材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威脅著福州第二水源地敖江流域的水質安全。
是要眼前的GDP,還是長遠的生態效益?面對這個兩難的選擇題,羅源權衡利弊、下定決心,作出了要生態的選擇。
為有效治理石材行業的環境污染,切實保障水安全,羅源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大力統籌推進石材行業關停退出工作,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目前,羅源縣167家石材企業和112座礦山已全部關停。
關停、退出并不意味著治理的結束,石材行業后續治理還包含著礦山復綠工作以及相關水流域的治理。
來到羅源縣西蘭鄉后路礦區,昔日裸露的礦山上,已經長出了片片新綠。“我們采用科研機構研制出的菌草對礦山進行復綠,這種菌草不僅可以保持水土,還是優質牧草,可作為培養料栽培香菇、靈芝等食用菌。”相關負責人介紹。

轉產轉業種植苗木,建設花園村
治理礦山不能搞“一刀切”,羅源創新“一礦一策”的整治方式,積極探索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與旅游觀光、養殖種植、農業光伏、復耕造林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提倡礦山廢棄地綜合開發利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資產要素投入,探索利用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快廢棄礦山綜合治理。
礦山變綠了,“牛奶溪”不見了,2017年起,羅源環保、商務、安監、國土等部門協同綜合整治,完善監控體系建設和維護管理,實現人員日常巡查與科技動態檢測有效結合,進行全覆蓋、全方位巡查,不留死角,發現企業(點)有非法排污的現象,立即按照程序報告相關職能部門查處。
破壞生態的石材產業沒落了,保護生態的新興產業旺起來了。羅源采用“騰籠換鳥”的方式,盤活閑置石材廠房等資源,實現良性循環,助推了經濟轉型,提高發展活力。
“一年前,這里還是長滿雜草的閑置石材廠房,在西蘭鄉政府的對接下,選址在這里,就是看中了西蘭周邊鄉鎮豐富的竹林資源,將來西蘭還會規劃建設新型環保建材產業園,我們可以提供竹制原材料。”相關負責人說,億森竹業聘用了70多名原石材加工廠的工人,月工資4000元到6000元不等,不少工人都反映這里的工作環境比在石材廠好很多,也沒有粉塵污染。
2017年11月末,福建超超綠色新型建筑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在白塔鄉動工,這個總投資20億元的新型環保建材產業園,將會利用羅源存量巨大的石材廢渣資源,生產新型環保建筑材料。同時,羅源縣利用存量的尾礦、廢渣,及石材產業關停后的土地、舊廠房資源,積極謀劃廢棄石粉(渣)綜合利用、光伏農業、農產品生產等新興產業和替代升級項目,促進羅源產業轉型升級。
親歷者講述
羅源縣白塔鄉
副鄉長雷其華
白塔鄉是羅源縣石材重鎮,在關停石材企業后,大批從事石材加工運輸的人員如何轉產轉業,成為擺在鄉政府面前的一個問題。

用廢棄石材生產高檔墻地磚
我們引進了福建老兵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鳳坂成立了羅源縣老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花卉苗木基地,改造提升原有的鳳坂苗圃,有步驟地將原來從事石材行業的人員引導到花卉苗木產業中來,同時,還提供技術幫扶,使得農戶掌握種植技能,增強轉產戶的“自我造血”功能,加快轉產轉型。
專家視角
像保護眼睛一樣
守護綠水青山
——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陳文盛博士
經濟與生態的關系始終密不可分,是不要生態只要經濟,不要經濟只要生態,還是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地方政府的管理者。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剖析了經濟與生態不斷演進過程中的關系,明確了要經濟發展更要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要服從生態環境保護。

羅源灣新城
但是,關乎民生大計卻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如何轉型升級,著實讓地方政府難乎其難。水產養殖業、石材是羅源縣的兩大支柱產業,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羅源縣堅決關閉礦山、關停石板材廠,堅持水產退養,可謂“壯士斷腕”。當然,這僅僅是綠色發展的第一步,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徹底解地方經濟發展的“倒懸之苦”。我們看到,羅源縣克服各方面困難,拔丁抽楔,礦山通過治理成為青山,石板廠“騰籠換鳥”實現產業升級。
羅源縣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產業陣痛只是暫時的,堅守生態發展的底線,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綠水青山,換來的是另一片嶄新天地。
來源:福州環保

羅源鑒江東灣村野生紅樹林
發展理念新
礦山變青山
“這是經濟轉型的‘陣痛’,破繭重生才能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需要政府的信心、決心,更需要從業人員的投入。”羅源縣縣長林心鑾介紹,石材產業曾為羅源縣年創產值50多億元,年創稅收1億多元,全縣礦山石材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近萬人,在外從事銷售及其他衍生產業鏈的從業人員更是近10萬人,占全縣人口的40%。可以說,石材產業是羅源經濟發展、吸納就業的支柱產業。但與此同時,石材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威脅著福州第二水源地敖江流域的水質安全。
是要眼前的GDP,還是長遠的生態效益?面對這個兩難的選擇題,羅源權衡利弊、下定決心,作出了要生態的選擇。
為有效治理石材行業的環境污染,切實保障水安全,羅源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大力統籌推進石材行業關停退出工作,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目前,羅源縣167家石材企業和112座礦山已全部關停。
關停、退出并不意味著治理的結束,石材行業后續治理還包含著礦山復綠工作以及相關水流域的治理。
來到羅源縣西蘭鄉后路礦區,昔日裸露的礦山上,已經長出了片片新綠。“我們采用科研機構研制出的菌草對礦山進行復綠,這種菌草不僅可以保持水土,還是優質牧草,可作為培養料栽培香菇、靈芝等食用菌。”相關負責人介紹。

轉產轉業種植苗木,建設花園村
治理礦山不能搞“一刀切”,羅源創新“一礦一策”的整治方式,積極探索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與旅游觀光、養殖種植、農業光伏、復耕造林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提倡礦山廢棄地綜合開發利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資產要素投入,探索利用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快廢棄礦山綜合治理。
礦山變綠了,“牛奶溪”不見了,2017年起,羅源環保、商務、安監、國土等部門協同綜合整治,完善監控體系建設和維護管理,實現人員日常巡查與科技動態檢測有效結合,進行全覆蓋、全方位巡查,不留死角,發現企業(點)有非法排污的現象,立即按照程序報告相關職能部門查處。
破壞生態的石材產業沒落了,保護生態的新興產業旺起來了。羅源采用“騰籠換鳥”的方式,盤活閑置石材廠房等資源,實現良性循環,助推了經濟轉型,提高發展活力。
“一年前,這里還是長滿雜草的閑置石材廠房,在西蘭鄉政府的對接下,選址在這里,就是看中了西蘭周邊鄉鎮豐富的竹林資源,將來西蘭還會規劃建設新型環保建材產業園,我們可以提供竹制原材料。”相關負責人說,億森竹業聘用了70多名原石材加工廠的工人,月工資4000元到6000元不等,不少工人都反映這里的工作環境比在石材廠好很多,也沒有粉塵污染。
2017年11月末,福建超超綠色新型建筑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在白塔鄉動工,這個總投資20億元的新型環保建材產業園,將會利用羅源存量巨大的石材廢渣資源,生產新型環保建筑材料。同時,羅源縣利用存量的尾礦、廢渣,及石材產業關停后的土地、舊廠房資源,積極謀劃廢棄石粉(渣)綜合利用、光伏農業、農產品生產等新興產業和替代升級項目,促進羅源產業轉型升級。
親歷者講述
羅源縣白塔鄉
副鄉長雷其華
白塔鄉是羅源縣石材重鎮,在關停石材企業后,大批從事石材加工運輸的人員如何轉產轉業,成為擺在鄉政府面前的一個問題。

用廢棄石材生產高檔墻地磚
我們引進了福建老兵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鳳坂成立了羅源縣老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花卉苗木基地,改造提升原有的鳳坂苗圃,有步驟地將原來從事石材行業的人員引導到花卉苗木產業中來,同時,還提供技術幫扶,使得農戶掌握種植技能,增強轉產戶的“自我造血”功能,加快轉產轉型。
專家視角
像保護眼睛一樣
守護綠水青山
——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陳文盛博士
經濟與生態的關系始終密不可分,是不要生態只要經濟,不要經濟只要生態,還是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地方政府的管理者。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剖析了經濟與生態不斷演進過程中的關系,明確了要經濟發展更要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要服從生態環境保護。

羅源灣新城
但是,關乎民生大計卻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如何轉型升級,著實讓地方政府難乎其難。水產養殖業、石材是羅源縣的兩大支柱產業,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羅源縣堅決關閉礦山、關停石板材廠,堅持水產退養,可謂“壯士斷腕”。當然,這僅僅是綠色發展的第一步,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徹底解地方經濟發展的“倒懸之苦”。我們看到,羅源縣克服各方面困難,拔丁抽楔,礦山通過治理成為青山,石板廠“騰籠換鳥”實現產業升級。
羅源縣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產業陣痛只是暫時的,堅守生態發展的底線,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綠水青山,換來的是另一片嶄新天地。
來源:福州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