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陳先生從北京乘飛機返回泉州,飛機在泉州晉江機場降落前,他拍到一張令人震驚的圖片:在一處繁華的村莊,一個巨大的“天坑”十分刺眼。經專家識別,所謂的“天坑”應是采石后遺留下的石窟。如此石窟藏身村莊,是否會帶來安全隱患?泉州石材開采歷史悠久,類似遺留的石窟有多少?昨日記者進行探訪。
晉江永和一處廢棄石窟
現場
村莊遍布石窟 村民憂心不已
陳先生在飛機上隔著窗戶俯瞰地面,突然看到一處“天坑”出現在高樓林立的村莊內,十分刺眼。根據地標,他推測,該“天坑”應位于晉江內坑至永和一帶。昨日,地質專家辨識圖片后稱,該“天坑”應是采石后遺留下的大石窟。
記者隨后在晉江內坑、永和等地走訪。在晉江永和鎮巴厝村,一處石窟與照片上的形狀十分相似。該大石窟由四五個大小不一的石窟組成,最深的石窟達100多米,這些石窟組成了一個長約200米,寬約100多米的石窟群。在現場,記者沒有看到工人在開采,其中幾處石窟的內壁經風吹雨淋后,已結有一層污垢,但一處石窟的石壁較新,石窟底還堆放著幾塊切割好的巨石。環顧四周,只有極少數的石窟周圍設立防護欄,安全隱患不小。
不少村民對大石窟的存在表示擔憂。村民林先生說,盡管石窟四周豎有警示牌,卻未設置路障,村民可隨意出入。“這些石窟非常深,如果靠近跌入,后果不堪設想。”他說,大家都十分擔憂小孩子靠近出事。
泉州飾面石材開采歷史悠久,類似遺留的石窟到底有多少?記者先后走訪南安、臺商投資區、石獅、安溪等地發現,類似的廢棄石窟數量不少。據不完全統計,在南安石井轄區,牛貴山、后壁山、風鼓山、蔡仔山等地有上百個廢棄石窟,開采后遺留的凹陷、陡壁、巖墻等問題十分突出。
山體被削成石壁
背景
石材礦產豐富 曾是支柱產業
記者了解到,泉州沿海巖漿活動頻繁,大面積分布著不同地質時代侵入的各類型花崗巖。這些花崗巖礦床儲量巨大,品種繁多,為飾面石材開采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泉州沿海飾面石材礦開采歷史悠久,比較出名的石材品種有“礱石”、“蝦紅”、“銹石”、“安溪紅”等,其中“礱石”早在唐朝就有文字記載,“銹石”的開采在清朝時期也有文字記載。
市國土資源局相關人士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泉州飾面石材逐漸進入開發高潮期,所產的石材礦廣泛應用于建筑外墻、地板裝飾及大型石雕,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等著名建筑均采用了泉州本地的石材產品。
據悉,2000年前后是泉州市石材開采業的鼎盛時期,產生了數以千計的石材開采企業,當時僅單南安石井鎮的石材開采礦點就達百余個,周邊多數村民或多或少參與了石材礦的開采與加工行業,石材開采和加工成為當時該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現場放著不少大石鋸
原因
暴利驅使開采 遺留廢棄石窟
“上世紀90年代,國家對石材礦開采審批手續把控沒像現在這么嚴格,許多企業在暴利驅使下,開始肆意開采石礦。”南安一位從事石材開采多年的業內人士黃先生透露。
他介紹,石材礦床自身特點決定了開采方法必須采用凹陷開采。由于受風化作用,地表淺部10米左右范圍內節理、裂隙普遍較發育,荒料成材率低,一般僅20%左右,利潤薄;越往深部,節理、裂隙越不發育,荒料成材率越高,利潤也越高。因此,開采企業在利潤的驅使下,都盡量往深部開采,直至吊裝能力極限,無法再繼續開采。在這種情況下,石材企業會另尋地點開采。歷史遺留下來的石窟,由于缺少回填材料,絕大多數無法進行回填處理,從而形成廢棄石窟。
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鄭先生稱,雖然2005年起,相關部門加大力度對礦山進行整頓,但之前遺留下的廢棄石窟已經存在,治理難度不小。
拖拉機在運石材
隱患
容易引發事故 浪費土地資源
近年來,因廢棄石窟引發的事故不在少數,時常有孩子溺亡采石窟的事故見諸報端。如2011年2月27日,家住晉江磁灶的15歲少年小斌(化名)溺死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廢棄石窟水塘內;2010年7月29日,在豐澤北峰街道霞美社區一處偏僻廢棄石窟發生悲劇,一名高中畢業的準大學生午飯后到積水的石窟游泳,不幸溺亡等。
除了存在引發事故的隱患,廢棄石窟還有不少危害。省197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黃潤雄介紹,石窟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小,石材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容易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甚至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此外,廢棄的石窟由于回填困難,無法進行再利用,擠占寶貴的土地資源。隨著城市的擴大,原來分布在相對偏僻地區的石窟,逐漸變成分布在公路邊、城鄉結合部等地方,造成極大的土地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