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烽火錄——誰點燃了導火索
然而,眼前所見只是一個縮影。或者說,這僅僅只是一個倒在全國范圍內聲勢浩大的清礦行動中的犧牲品。中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公布的《2013年非煤礦山安全監管重點工作安排》提出2013年整頓關閉非金屬礦山5000座任務,并指出當前非金屬礦山整頓關閉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關閉的進度差別很大;非煤礦山“多、小、散、差”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導致的事故比例仍居高位,非金屬礦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福建省作為石材出口大省,擁有石材企業5000多家,規模企業年產值達300多億元,石材產品出口量占全國的65%,在這次清礦行動中更是成為眾矢之的。根據《關于進一步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2012年晉江市將整體退出石材開采業;2013年,德化縣、泉州臺商投資區整體退出石材開采業;2015年,泉港區、南安市、惠安縣整體退出石材開采業;2015年前泉州市關閉所有飾面石材礦山。
所以,682礦山的敗落只是不可抗力因素下的冰山一角,全省范圍內同樣是風聲鶴唳,人心惶惶。可是,已然成為規模的礦山開采產業為何要如此破釜沉舟地進行整改?我們可以從石井鎮初見端倪。
作為南安市三大石材重鎮中擁有自有礦山的石井鎮,全鎮擁有近400多家礦山開采企業,1500多家石材企業,從事礦山開采及關聯產業人員5萬余人,石材產業年產值達60億元,年創稅收3.6億元,稅收占全鎮稅收比例高達80%。然而,在這場清礦行動中,無論是大型礦山或者是家庭作坊式加工廠,只要是無證經營的,均遭到清理,絕大部分的礦山在這次的行動中都未能幸免。石井鎮國土所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石井鎮已成立了由國土所、林業站、環保站、供電所等部門聯合組成的工作小組,全年組織強制取締行動51天次,出動車輛189車次,出動931人次,累計強制拆除航吊設備223套、土吊設備24套,切斷拉索1338條,搗毀動力裝置662臺,毀壞及沒收空壓機1265臺,切斷礦山非法供電電源13處。截至目前,石井鎮300多個無證開采礦山的企業已全部被關停;原本石井有80多家持證開采企業,由于開采證到期未予延續也都陸續被關停了,現只剩6家持證企業還在進行采礦作業,而到2015年這6家企業也將全部被關停。該負責人表示,石材業長期對環境的污染、安全隱患、粗放式的經營等難題是石井鎮力推“禁礦令”的主要緣由。
“曾經我們熟悉的風景,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竟成了奢侈……”石井論壇某位網友道出了石井人民心中的痛。在漫天的粉塵和漫山遍布的瘌痢頭般的石窟中,石井漸漸地失去昔日的面容。幾臺機器、幾個工人、幾畝地就組成了一個企業,石井人依舊依靠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模式,使得石井鎮的石材業走上了中低端路線。尤為令人扼腕的是,高質低值生產模式微薄的利潤之下帶給石井的卻是滿目瘡痍的山體以及日益惡化的環境。在我們趕往礦山的路上,沿途散落著密密麻麻的碎石塊、石粒;本該是汩汩清水的溪流此刻卻流淌著奶白色的石漿水,石井就像是病入膏肓的患者的經脈一般,連血液都無法暢通。
“采石、石材加工產生的廢水沒有處理就直接排入溪流、農田,廢料隨處堆放,這種現象從八十年代就開始出現,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笔囊幻迕襁@樣對本刊記者說道。
除了污染的問題之外,山上的采石作業更是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石井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包山到戶”采礦模式,時間一長便漸顯頹勢,各個礦主不管不顧地“掘地三尺”,人為造成了難以計數的“天坑”群,為后續采礦埋下重重隱患。在682礦山上,我們見到了那深不見底的礦井,淺則數十米,深達數百米。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天坑”在石井鎮超過200個,在晉江、惠安、石獅、南安等地共有超過700多個的“天坑”。這深深淺淺的石窟之間狹窄的道路,曾經是那群開礦工人維持家計的活路。曾幾何時,他們小心翼翼地踩在這些小道上,沿著橫亙半空的鐵梯子,一點一點艱難地進行剝巖工作。在整個泉州市范圍內,每年因為這些“天坑”的造成的安全事故便有30起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