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啟示錄——黎明前劃破黑暗的曙光
“對于福建省飾面石材礦山全部關停的政策,我一直是不支持的。用這種‘一刀切’的方式簡單粗暴地關停礦山,并不能從根本上治理礦山問題。”福建省石材協會會長王伯瑤對本刊記者說道,“礦山為什么要關停,說到底就是怕污染破壞環境、怕出安全事故。但是為什么如歐盟、美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礦山還在繼續開采?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深思!”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礦山開采權是終身制的,而我們國家基本上是實行承包制。這會造成什么問題?舉例來說,中央臺曾經有個報道,在國外發達國家,他們的煤利用率達到60%以上;而在我們國家,利用率只有30%不到——這是因為制度的不同所造成。假設煤礦開采合同明年到期,那質量好的我肯定先挖掉,質量次點的就不管了。但是國外實行的是終身制,礦主肯定會想盡辦法利用所有的資源。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礦山開采容易造成環境破壞的根本原因。”
那么,礦山的開采與治理、經濟與環境能否和諧共存?“單純地以泉州為例,每年就要出口40個億的石材。礦山關停,造成的‘骨牌效應’難以估量。我認為,在符合環保、安全的基礎上,礦山還得繼續開采。如何環保、安全地進行開采,我們可以借鑒歐美等國家的經驗。”王伯瑤說道,“當務之急是政府充分發揮管理職能,整合礦山資源,由大企業統一管理,采用股份制,小企業入股的方式, 科學規劃地開采,控制產量,如此便可提高礦山的利用率,提升礦石的質量,其價格相應地也會提高。同時,因為是大企業管理,所以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雜、亂、臟等問題,安全隱患也會大大地降低。第二點,企業開采礦山應先繳納保證金。在國外開采礦山都是如此,繳納的保證金可以用于恢復植被,綠化還林。當然,這些方案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調整。”
而位于寧德福鼎市的大嶂山,以盛產G684玄武巖蜚聲遐邇,倏然而至的清礦行動也曾給這座礦山帶來了重創。動蕩之中,福鼎市針對性地對原有落后的生產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首先整合各類小型礦山、采石場,并對其進行100%安全評估,指導企業采取股份合伙方式,做到一個開采面、一家一證,對礦山開采量進行定額,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肆意浪費礦石的現象;再則積極抓好礦主、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考核工作,做到相關人員100%持證上崗,從而提高了其安全生產管理意識和安全技術水平;最后,啟動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與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按照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對企業計征礦山資源補償費,并將其列入礦山環境的管理費用之中,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充分發揮價格、稅收、財政、金融等杠桿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政策出臺后,歷經動蕩的大嶂山玄武巖,迅速擺脫低迷再次走上正軌。從粗放到精管的嬗變,這能否成為指引石井鎮乃至整個福建省加速走出迷霧的一盞明燈?
后記:常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資源型石材行業來說,礦山關停便是空有爐灶,斷了糧草。礦山開,則環保、安全壓力重重;礦山關,則荊棘滿途,民生維艱。開與關是否永遠只能是對立面?福建石礦,難道只能徘徊在這進退維谷之間?未來的路,究竟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