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加工粉塵飛揚、污水橫流,周邊居民苦不堪言,這樣的場景曾經常常出現在洞頭的大門島,究其根源則是因為當地花崗巖加工企業“低小散”,環境污染嚴重問題突出。
現如今,違章建筑全部被拆除,花崗巖企業兼并重組,而且還要集聚在一起,預計未來年產值將翻倍。而原來漫天灰塵的企業所在地更也將“化身”為農業觀光園。
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改變?這要從“大拆大整”中一個小微園的規劃建設說起。
污染地將建成集農耕、文化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
大門擁有豐富的花崗巖資源,享有“花崗巖之鄉”盛譽。花崗巖儲量達21億立方米,可開采3.18億立方米。一直以來,花崗巖產業作為大門鎮傳統的支柱產業,是大門老百姓賴以生存的主要產業之一。
但是多年來,一些石材企業盲目擴大生產規模,治污設施相對落后,加上管理過程粗放,雖然經過多次行業整治提升,但是違法占地生產和廢水廢氣廢渣亂排放現象時有發生。臟亂差,污染環境一度成為大門花崗巖產業的“代名詞”。“在大門岙面村聽見一陣陣刺耳的切割噪聲,大量粉塵和碎屑飛揚在空氣中,乳白色的廢水從沉淀池的缺口泄漏出來,直接流入海域。”當地居民向記者描述當時的環境情況。
大門鎮常務副鎮長王振宇表示:“雖然花崗巖是大門的支柱產業,但是長期的低小散、無序管理、違章污染等并不應該成為產業的‘主旋律’。因此,我們痛下決心,借力‘大拆大整’的東風,強勢推進抓拆違,進一步規劃好拆后的環境優化建設。”
據了解,大門鎮將花崗巖加工點違建處置作為重點,對31家加工企業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回頭巡查,確保違建拆后不反彈。目前整治10家花崗巖企業,拆除6家企業的違章建筑共550平方米。
不僅如此,大門還要合理利用拆后騰出地塊,計劃將原來污水橫流的岙面村,建設成為集農耕、文化功能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還將綜合運用建停車場、栽種綠色植物,全面優化環境。目前,360畝左右的農業觀光園已經完成招投標,總投資約1300萬。“原本的‘壞事’變成了好事,違章污染之地通過整治后將成為生態示范之地。企業騰籠換鳥之后,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王振宇說。
三年建成大門花崗巖集聚區(一期)實現當年產值2億元
為了加快花崗巖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一個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生態良好的花崗巖產業發展新局面,大門鎮當地正在積極謀劃大門花崗巖產業集聚區(參照小微企業園要求)的建設。
而這樣一個集聚區建設則應和了當地花崗巖企業主的需求。陳先生在大門做花崗巖加工生意已經有20多年了,企業目前年產值在三百萬左右,他告訴記者,自己1年前就想過,要和幾位同行一起,盤一塊地,建設幾幢廠房,共同來做花崗巖深加工的生意。“以前大門的花崗巖企業亂、散的現象很突出。企業數量不少,但是以小規模為主,客戶來實地走訪根本看不上我們,因此錯失了不少機會。”陳先生說,聽說鎮里要建集聚區,他十分贊成,趁此機會,他還和另外幾家企業聯合,成立了一家更大更好的花崗巖加工公司,盤下了集聚區內的8畝土地,將建設5000多平方米的廠房。
陳先生計劃搬入集聚區后,將加工設備也進行更新升級。“以前的設備比較老舊,一臺機器只能切1片花崗巖,更新后一臺機器就可以切14片,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規模。另外,以前幾家企業光工人就要27人,以后就只需3人,能省下140萬元的勞動力成本。而且有了小微園之后,客戶來看的時候更體面,機會也更多。我盤算一下,預計入園后我們的年產值應該能在1千萬以上。”對于大門花崗巖產業集聚區,陳先生充滿了期待,他表示現在只希望審批流程走快點,建設規劃更好些,早點建成小微園,就能早點投入生產,賺更多的錢。
借助“大拆大整”,大門花崗巖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是簡單地將原來的企業遷入小微園而已,而鼓勵低小散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提供獎勵幫助其進行設備更新。為此,大門鎮出臺了《扶持辦法》和《準入管理辦法》。例如,整合2家以上,購進先進加工設備的新辦花崗巖企業獎勵1萬至10萬元不等,達到要求的還可免去部分規費。此外,對企業準入提出了更明確的規定,要求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環保要求,嚴禁直排廢水等。
目前,集聚區一期50畝用地10個地塊已成功掛牌出讓,由9家當地花崗巖企業(原29家企業整合重組為9家新公司)拍下。一期用地已經完成平整,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市政配套設施,明年上半年開工建設。預計在2018年,全面建成大門花崗巖集聚區(一期),實現當年產值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