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國內房地產調控的聚集效應,讓石材產業遭遇寒冬。天崗鎮切實感受到市場的變化和未來發展空間的限制。當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再適應當下市場,是守著日益減少的資源聽天由命,坐等市場回暖?還是審時度勢,主動出擊,創新突圍?近日,記者前往蛟河市天崗鎮——
天崗鎮,由石而名,因石而興。
從蛟河市出發,沿圖烏公路西行60公里,伴著“叮叮當當”的掄錘之聲,記者來到了蛟河天崗石材產業園。精美的板材,栩栩如生的石獅,漂亮的蘑菇石讓人目不暇接……雖然市場遇冷,然而,區內360余家石材生產企業已經全面開工。
素有“關東石材第一鄉”的天崗鎮,域內飾面花崗巖儲量已探明47億立方米,總儲量達100億立方米,是全國四大花崗巖產地之一。早在清朝年間,就被開采加工石碾、石磨、砌房壘屋。建國后,北京修建天安門廣場用的方塊石、人民大會堂用的臺階石、人民英雄紀念碑用的奠基石都出自這里。
在這里“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不再是傳說,而是真正地唱響了一曲動人心弦的致富歌。
理念之變
加快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由單一型向全域型轉變
1999年吉林蛟河天崗石材產業園區成立,成為我省唯一的以石材為主導產業特色的開發區。雖然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但過去只重開采輕加工、高消耗低產出,企業生產設備落后,沒能形成經濟鏈式效應。此外,園區內石材企業大多由小作坊發展而來,帶有明顯的家族企業影子,管理粗放。隨著資源的日益減少和發展方式轉變形勢的日益迫切,過去的發展之路難以為繼。
冷靜分析,要實現石材產業長遠發展,就必須邁出轉型升級的步伐。天崗人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俗話說“手巧不如家什妙”,沒有先進的設備,就不可能有新產品。目前,園區已有13家企業完成改建開采工藝,先進設備大幅提高了巖石的成荒率和石材的成品率。“礦山鋸的開采成材率接近45%,而人工爆破開采只有20%,提高幅度125%;組合鋸比單片鋸的加工廢渣率減少33%。”天崗石材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孫德強說。
“先進設備大幅度提高了巖石的成荒率和石材的成品率,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廢棄物的生產量。”文君石材公司總經理石文君對此深有感觸。
作為和天崗石材共同成長的企業,文君石材是一家集開采和加工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過去因為企業設備落后,產品單一,利潤被不斷削薄。但石文君敢于思變,他在改造更新生產設備的同時,積極開發新產品。目前,公司利用“邊角料”生產的蘑菇石供不應求,并已成功申請了“文君蘑菇石”專利。
更新先進設備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為鼓勵企業更新設備,園區管委會協調銀行,推出了“新石貸”和“保石捷”專項貸款品種,用于石材企業購置先進設備。
“如果沒有園區管委會提供這么好的平臺,企業將因為缺少資金而面臨停工、停產的命運。”天寶湖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寶湖說,關鍵時候企業在政府的扶持下,不斷創新,及時轉型升級,轉危為安。
天寶湖公司依托園區內中科院、吉林大學、沈陽建筑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智力注入和知名企業的技術引領,通過先進的經營和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產品研發能力,生產出高品質的石雕、浮雕、影雕及各種實線等異形石材產品,目前產品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
企業積極謀劃自身出路,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完善產業鏈。園區確定了“一業特強、多業并舉”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集石材產品加工中心、石材商品交易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國際物流倉儲中心、國際會展中心、政務一條龍服務中心為一體,總投資23億元的中國天崗國際石材城項目。目前,園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已全面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使園區從石材開采、生產基地進一步提升為石材物流、交易、品牌基地,延長產業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材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