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之變
變廢為寶,綠色循環,產業由粗放型向精品型轉變
作為東北最大的石材原料基地、生產基地和石材產品集散地,天崗鎮石材企業有幾百家。近年來,伴隨著石材產能不斷擴張,粉塵、空氣、土地,甚至水資源等污染緊隨而來,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過去,園區企業在切割石材原料加工的過程中,將產生的廢水經過簡單沉淀后,直接排到河里,而產生的石粉也是隨處堆放。一到夏天,石材企業周邊的住戶不敢開窗,不敢用河里水,居民反映強烈。
“現在作為污染源的粉塵,到這里就都變成了‘香餑餑’。”在蛟河市德意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石材協會會長劉順指著邊上的機器說,廢棄物經過處理后被加工成環保磚等產品,而沉淀澄清后的“廢水”也會被石材企業循環利用。
利用廢棄物加工環保建材的企業不僅這一家,由金浩石材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的人造石及環保地磚項目,目前已經完成辦公樓主體和廠房基礎施工,預計今年投產。而華冠裝飾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的崗山玉項目已經簽約,目前正在制定規劃和可研方案。
“現在園區堅決對污染說‘不’,我們也正在研究設立項目引進的行業標準,引優限劣,加大具有引領作用的大項目引進力度。實現入園企業實現零排放、循環發展。”孫德強說。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目前,園區產業正在由粗放型向精品型轉變。先后淘汰、兼并、重組了一部分生產工藝落后、發展后勁不足的小企業,通過采取“騰籠換鳥”、“轉移嫁接”等方式盤活一部分瀕臨倒閉企業。同時,園區積極培育上下游產業,大力發展礦山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推進微晶石、新型墻體材料等綜合利用石材廢棄物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入區,促進了整個產業機體的健康發展。
如今天崗人的品位在不斷提升,流經家門口的牤牛河也變得清澈了,曾經堆滿石材廢料滿目瘡痍的大河兩岸,也漸漸有了綠意和生機。
在鑫宇石材打工的小李,在外地摸爬滾打好幾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可一到年底回家,仍舊是口袋空空。如今,他在家門口的廠里上班,每月收入三千多元,半年多下來已有上萬元存款。“守家在地的工作,心里踏實了,日子過得舒心了。”小李話語間的幸福溢于言表。
同樣,多家企業入駐,為天崗鎮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流,水果、蔬菜及生活必需品也迅速拉動起來。兩家子村書記周乃君看到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園區的發展,必將有效改善交通環境,同時可解決部分人就業問題。
“下一步,園區將積極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真正把石頭做到物盡其用,點石成金。”孫德強說,園區管委會將設立環境保護獎勵基金,將環保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納入工業項目總體規劃;鼓勵企業對石粉、碎石綜合利用及污水處理等方面進行研發的企業,在用地審批、貼息貸款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